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嬰幼兒的常見腳部11問題

1) 胎兒與新生兒的腳型

l   每一個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都不一樣,所以生下來時其變形都不一致,有的呈內翻現象,有的則呈外翻。

l   大部份的胎兒在子宮內部都呈足內翻、小腿內旋、髖部屈曲外旋的狀態

l   以上情況屬於胎內壓迫造成的變形,出生後只要壓迫解除,多半可以恢復正常。

 

2) 腳部的構造說明

l   腳佔身體四分之一的區域,由26塊骨骼構成、30個滑液關節及100條以上韌帶所形成穩定可曲的結構

l   通常分成三部份:足後跟,足中段及前掌。

l   足後跟有2骨,包含與地面接觸的跟骨、位於跟骨上方的踝骨,藉由韌帶聯繫,主要發揮支撐體重及保持身體平衡作用,使行走時可順利地移動。

l   足中段是由5塊小跗骨(包含舟骨、骰骨及三塊楔狀骨),由韌帶緊密相聯形成外側縱弓及內側縱弓基礎。 足弓結構的功用是在支撐及分散由脛骨傳到腳部的全身重量。足弓亦幫助腳部適應不同的荷重及接觸面。

l   前掌包含19塊骨頭,共有5塊蹠骨和14塊趾骨(構成腳指)。腳大拇指包括2塊趾骨。保持身體平衡和走路時能抓緊地面以及輔助腳向前邁進的作用,藉由各部位相互複雜密切的結合才得以鞏固足形。

l   腳內緣可觸摸到三個突起,內踝下緣、舟狀骨突隆及大腳趾蹠骨突隆,這三個突起連線呈一直線,稱為費斯線 (Feiss Line)

l   扁平足的人,費斯線成V形下凹;是因內足弓位置的 舟狀骨向下塌陷的緣故,尤其在站立時特別明顯。

 

3) 不同年齡常見的腿部問題

(A) 新生兒期多為先天性肢體異常-例如多指症、併指症、馬蹄內翻足、

         髖關節發育不良及脫臼(發生率= 1/1000)

(B) 學步兒期O形腿外八字常見,應避免使用學步車與螃蟹車

(C) 學齡前期X形腿2-4歲常見,扁平足在四歲以下常見,但僅有少數需治療或穿矯正鞋。3-4歲後若發現明顯O形腿要小心是否有生長板疾病。3-8歲為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好發年齡層。

 

4) 扁平足怎麼辦?= flat foot =踝外翻 (Ankle Valgus) = pes planus

l   兩歲以前扁平足是正常的

l   足弓形成大都從兩歲後開始

l   到四歲時,幼兒活動量增加,足弓快速成長。

l   根據統計兩歲以下孩子都是扁平足3歲孩子占 80%10歲仍有4%

l   兩歲前都是扁平足出生到兩歲嬰幼兒,腳骨多是軟骨,足部內側有一層肥厚脂肪墊,且韌帶鬆弛,所以足弓並不明顯,看起來像扁平足

l   在幼兒開始學走路時,扁平足現象更明顯

l   但隨著幼兒成長、慢慢學習走路,逐漸運用腳趾、腳跟及腳底力量,厚脂肪墊慢慢消失,足部肌肉開始發育,足弓便逐漸形成

l   扁平足俗稱「鴨母蹄」:指腳板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縱足弓的塌陷,因而在踏地時內縱足弓消失,嚴重時,後足部會呈現外翻現象

l   扁平足主因是足部內側緣的內縱足弓韌帶鬆弛(由前向後依序為楔舟關節、舟距關節、距跟關節所造成的腳底塌陷所形成

l   有的家長認為矯正鞋能治療扁平足,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扁平足是天生的,治療的方式是隨孩子的生長發育而調整,以避免扁平足造成X形腿、長短腳、骨盆傾斜。

 

5) 生理性O型腿

l   新生兒及嬰兒下肢常有輕中度的弓型及內旋,乃胎內姿勢所造成結果,胎兒在子宮內髖部是屈曲、外張、外旋,膝部屈曲,下肢內旋。出生後會造成髖部屈曲、外張、外旋攣縮,膝部也屈曲攣縮、脛骨向內扭轉。

l   下肢弓型外觀是髖部外旋加上脛骨向內扭轉的結果。當孩子開始能站立且獨自行走後,弓型情形就會在6-12個月內自動矯正。亦即在一歲後下肢弓型外觀才會消失。

l   一般嬰兒約有15度的弓型膝內翻,到一歲時約10度,等到兩歲時,大部份孩子的下肢有筆直而自然的外觀。如果兩歲以後,隨著生長發現角度並未改善,即需給予治療。

  

6) 生理性X型腿

l   生理性O型腿自動修正後,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膝外翻。這種個人差異,在2-3歲時出現,到5-8歲時就自動消失。與生理性O型腿一樣極少須要治療。

l   臨床上常看到父母強要小孩將腳踝合攏,小孩只好膝部一前一後的站立,看起來好像長短腳。

 

7) 寶寶O型腿/X型腿有關係嗎?

l   出生前胎兒屈曲在子宮內,小腿多呈內彎

l   剛出生嬰兒十之八九小腿都呈內彎現象

l   O型腿依據成因可分為四類:生理性O型腿;不對稱生長所導致O型腿;代謝疾病所引起的O型腿;骨骼發育不良所造成的O型腿

l   開始學站或學走時,膝內翻 (俗稱「O」形腿)的情形就更加明顯,隨後漸漸好轉,到兩歲時都會變直。

l   兩歲後膝部開始外翻,膝內部骨頭格外顯得隆起

l   三歲畤X 形腿(膝外翻)達到最明顯程度,站立時若膝靠著,腳就分開而合不攏,較嚴重者跑起來很難看,而且會絆倒自己。這種情況在滿五六歲後會好轉,隨著成長而呈現如同成人略微向外彎曲的狀態。

l   絕大部分可說是正常的變異表現

l   其次是因韌帶鬆弛在躺或站時,膝部並不太彎,只有走路時才顯出,檢查全身關節時,會發現其韌帶相當鬆弛,此種病患經常有家族傾向

l   第三是因為病態如果下肢彎曲過度,或其演變與自然發展過程相差太多,或兩側彎曲不對稱時,則需考慮 此種彎曲是否由疾病所引起。

l   如果孩子超過兩歲,O型腿問題未見改善,或四、五歲後,X型腳仍然持續,則要特別注意是否有潛在病因,一般而言,O型腿常合併胸骨異常、皮膚色素沈積、脊椎或內臟異位等問題,X型腳則常合併腎臟毛病及鈣質代謝等方面的問題,此時父母不可掉以輕心,要立即帶小孩向醫生求診。

 

8) 寶寶內八字/外八字有關係嗎?

l   內八或外八為大腿內轉與外轉異常的結果

(1)   外八字足(Toe -out)-走路時雙腳尖呈現向身體外側的方向移動,像鴨子走路,外八兼腳跟拖地,身體會左右擺動,小腿外轉,大腿內側肌肉鬆弛無力。長期對膝關節會產生負面影響。學會走路以後外八字會好轉一些剛學站的孩子,有很明顯的「外八字」現象。站的時候,兩隻腳向外撇,幾乎成一直線。下肢容易外轉內轉則相當緊。一般而言,開始走路以後,肌肉就可放鬆,外八字就會逐漸變好。處理建議下肢的內旋運動。長大以後因走路外八字來就醫的人非常少

(2) 內八字足(Toe -in)- 走路時雙腳尖呈現向身體中心的方向移動,小腿內

轉、大腿內側肌肉緊張易疲憊,像雞或鳥用腳尖或跳躍走路,身體會前

後搖動,很容易因腳的相絆而跌倒。處理建議內八字的小孩可做按摩

復位走路呈內八字相當多。部份孩子因胎內壓迫厲害,而呈現足內

,但柔軟性仍相當高,只要輕輕用力就可以將它扳回正常位置,關節

活動亦無限制。一般而言不需治療,最多只需要作按摩復位運動亦即

向外向上方的推拿,只要 1-2個月就會恢復正常的。需注意與「畸形內

翻足」不同

 

9) 幼兒走路內八需要穿矯正鞋嗎?

l   在門診中很常見孩子走路有內八,慢慢長大多半都會隨時間改善,只要檢查確認沒有扁平足、足內翻等畸形,家長不必太過在意。

l   醫師很少建議孩子穿矯正鞋或使用矯正鞋墊,因為年紀小的孩子,很少需要整天穿著鞋,而且矯正鞋多質地過硬,穿著不舒服而不易久穿。

 

10) 蹠內收(Metatarsus adductus)

l   一歲內孩子呈內八字者的另一種情形

l   足部後端正常,前端卻往內收。常見於一歲以前的嬰兒,原因多為胎內壓迫所致

l   蹠內收時只有足部前端向內彎。大部分腳很柔軟,稍用力就可把腳前端往外撥正

l   處理方式建議做足部往外按摩運動。若往外撥時相當緊,鬆手後小腳前端就往內收,則按摩運動可能不夠,可穿矯正鞋或將鞋子反穿。若仍然太緊時,則需考慮石膏矯正。到四歲後仍有足前端內彎,影響穿鞋,將來容易發生大腳趾外翻變形,可考慮手術矯正

 

11) 內翻足(clubfoot)

l   內翻足是一種常見的先天足部畸形

l    1000位新生兒有 1-2位有內翻足

l   學名為「下垂內翻足」;又因為形狀像曲棍球桿子,別名「杵狀足(clubfoot)」

l   致病原因及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輕微的可能是胚胎在子宮內胎位不正、受壓迫所導致

l   嚴重者,肌肉韌帶、骨骼發育均不正常;另有部份併發於多發性關節僵硬症及脊髓膨出症,原因更是複雜

l   通常只需牽引復位,就可恢復正常。較嚴重的是遺傳基因或神經肌肉組織缺陷,出生時足部內旋,腳踝部分變形,形成腳底內翻,腳背朝外

l   內翻足(clubfoot)

l   治療方式:石膏固定矯正,將兩腳及足部固定,每週換一次,慢慢矯正,三個月之後半數以上的病人可恢復到正常程度。在學步前最好都穿著矯正鞋套、常做足部復健運動,並定期追蹤檢查。

l   如內翻足是因肌肉組織病變或合併其它畸型,則石膏或矯正鞋治療效果有限,建議手術治療。手術包括足踝韌帶延長,關節及組織放鬆,手術後通常需要以鋼釘及石膏固定2-3個月。(手術危險性極小,預後功能恢復良好,只要及早治療,並與醫師配合做定期追蹤治療,一般均可恢復正常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寶寶屁股三把火 冷氣應維持22至24度   (自由時報 2006-10-16)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父母常因擔心寶寶「受寒」,不但把寶寶包得像肉粽,冷氣也不敢開太大。兒科醫師表示,「小孩屁股三把火」,新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需要散熱,家中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