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嬰幼兒營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嬰幼兒營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副食品添加─透過咀嚼訓練寶寶口腔能力

轉載來源 媽媽寶寶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4427

2016/01/04

當寶寶漸漸成長,乳品已無法完全供給寶寶所需的營養時,就需要副食品補充養分。咀嚼的動作也可以訓練口腔,對語言能力的發展有極大助益,讓寶寶學習自己進食同時還能增進手腦協調喔!

@ 唇舌動作發展進程

寳寳的口唇能力是神經發展的一部份,也是人類取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技巧。周怡宏小兒科診所主治醫師周怡宏表示,一般而言,04個月的寶寶僅半開嘴唇,且舌頭會前後移動,只能吞嚥液體。56個月時,已經可以緊閉嘴唇吞嚥,並可食用糊狀的食物。78個月時,唇舌發展越來越靈活,能咀嚼、磨碎細軟的食物。9個月以後慢慢成熟,飲食逐漸趨向多樣化。

@ 何時開始添加副食品?

在寶寶滿46個月時,即可在兩餐之間餵食副食品,除了維他命D需要從日照獲取外,奶類的營養足以供應大部分嬰兒至少3個月的營養所需,有些甚至可達6個月。一般而言,母乳寶寶在六個月之後開始嘗試副食品,而配方寶寶較早出現厭奶期,在滿4個月之後即可添加副食品。

周怡宏醫師建議,如果寶寶已超過4個月大,頻繁有哺餵母乳的需求,但還是覺得餓,或是體重增加變慢時,也可開始添加副食品。而餵食副食品除了滿足口欲、形成飽足感及攝取營養外,若寶寶開始有興趣和媽媽在吃飯時搶奪湯匙,不妨讓寶寶學著自己用餐,有益於手腦協調的發展,而此時媽媽要做的,就是給寶寶一個安全學習的環境,協助他們體驗探索肢體的樂趣。

添加副食品的好處

1.    練習咀嚼能力

吸吮與吞嚥(喝)是嬰兒的本能,但是咀嚼與吞嚥配合(吃)的能力就必須靠訓練獲得。隨著寶寶成長,食物型態也由液體逐漸成為固體。剛開始寶寶會緊閉著嘴巴,將進入口腔的食物,以舌頭或牙齦弄碎,再送進喉嚨中。待長牙後,牙齒咬碎食物的一系列動作已刻印腦海中,寶寶能更快接受固體食物,也願意嘗試多樣化的營養來源。

2.    補充缺乏營養

母乳或配方奶當中90%是水分,而內含的蛋白質、鐵質、鈣質及維生素,對已超過45個月的寶寶而言是不夠的。以6個月以上嬰兒的營養需求量而言,平均1公斤體重需攝取2.53公克的蛋白質,以7公斤的寶寶為例,則需17.521公克的蛋白質。但奶類中的蛋白質含量,每100c.c.只有1.1公克(配方奶粉則為1.31.5公克)。若只從母乳中攝取,寶寶需要食用1公升以上的乳製品才足夠,但這幾乎不可能。

周怡宏醫師說明,寶寶出生時,體內便存有大量的鐵質,約在34個月用罄,而母乳裡的鐵質含量較低,早產兒體內的鐵質存量更低,必須額外補充鐵滴劑。因此,寶寶若沒有搭配副食品,很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導致成長緩慢以及影響早期智能發展。

3.    促進語言發展

人體進食時,口腔內部、下頷、上下唇及舌頭都需互相配合以咀嚼食物,這段動作對寶寶來說並不簡單。但張口、咀嚼的動作會使上述部位的肌肉協調機能發達,同時促進了發音、說話相關的肌肉發展,有助寶寶的語言初期發展(約自4個月開始)。

4.    適時提供並促進正常味覺發展

45個月大以後,寶寶不只體型明顯成長(約為出生體重的2倍),消化器官也逐步成熟,有能力消化粘稠狀的半固體食物。此時寶寶也可逐漸品嘗出不同食物的味道差異,食用喜歡的食物時,會表現出高興的情緒,對討厭的東西則會皺眉,甚至吐出來拒絕食用,此一反應表示寶寶味覺已在成熟分化。

@ 如何挑選副食品?

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吳俊厚表示,一般而言,很少人對米飯有過敏反應,因此寶寶的第一口食物應先從穀物開始。穀類做為主食可以提供熱量與蛋白質,但穀類中含有植酸,會影響微量元素如鐵、鋅、鈣等的吸收,因此,寶寶無法只從米粥獲得所有的養分,必須加入其他食物一起烹調。

肉類富含蛋白質與鐵質,顏色越深的紅肉,如牛肉,含鐵量越高,動物肝臟的鐵質含量也很豐富,媽媽可酌量讓寶寶嘗試。而其他含鐵食物如蛋黃、深色蔬菜與豆類等的鐵質,較不易被人體吸收,可食用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幫助吸收鐵質,例如:番石榴、芒果、橘子、柑橘、鳳梨等。有些媽媽為了避免寶寶吃了水果便拒絕吃蔬菜,會讓寶寶嘗試蔬菜一段時間後再接觸水果。而人類有喜歡甜食的本能,並不會隨著接觸副食品的順序而改變。

吳俊厚醫師建議,媽媽可挑選富含熱量、蛋白質與維生素的食材,儘量避免有骨頭或硬質成分以免嗆傷。平時媽媽可觀察寶寶的喜好,再從中搭配不同食材與營養成分做變化,家裡也可常備這些食材,或是在地購買,會比較新鮮,豌豆、玉米、地瓜在剛開始接觸副食品時,是較佳的選擇。1歲以內切勿食用蜂蜜,以免有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而鮮奶的鐵質含量低,不適合做為寶寶的主食,也要避免硬質或圓形的食物,如花生、葡萄、生蘿蔔、糖果等。

餵食技巧- 餵食副食品有以下幾個小技巧:

1、多觀察- 父母須注意孩子飢餓或吃飽的表徵,一旦發現寶寶餓了,避免拖太久再餵食,等太久會使孩子生氣與食欲下降。當寶寶停止進食,可以稍等一下再嘗試,若寶寶一直拒絕食用,就可能是吃飽了。

2、有耐心- 有時孩子會吃一下,玩一下,再吃一下,爸媽要有耐心且循序漸進,強迫餵食可能會讓寶寶感受到壓力而降低食欲,應以鼓勵取代強迫。

3、轉換形式- 若孩子拒食某些食物,爸媽可以試著提供多樣化的食物,例如:添加或減少食材以改變味道、轉換食物的形式、鼓勵寶寶進食等,也可以玩遊戲增加樂趣,如把湯匙當成飛機飛進嘴巴裡。

4、親子交流- 「餵食」是親子間愛與學習的時光,爸媽可以多跟寶寶進行對話與眼神接觸,教導寶寶學習認知,如食物大小、顏色、名字等。

餵食時機與餐數

吳俊厚醫師建議,應慢慢增加食用量與食材的多樣性。68個月大的寶寶,一天可餵食23次,1歲以後可以增加到3次主餐與兩次點心(一片水果或塗抹果醬的麵包)。須注意的是,若餵食副食品的次數過多,可能會減少母乳的餵食。在寶寶生病時,需要額外補充母奶與增加進食次數,痊癒後可以鼓勵寶寶多吃一點,以補充生病時流失的體重,追上原有生長速度。

添加副食品注意事項

46個月大的寶寶可以開始食用煮爛、磨碎的半固體食物,8個月大時可用手拿著自己吃,如吐司、嬰兒餅乾、紅蘿蔔、瓜類水果、小塊肉類等。1歲以上的嬰幼兒已經可以和大人一起進食,但要避免過於堅硬或太大塊的食物。新鮮的食品應在兩小時內食用完畢,若有剩餘一定要放進冰箱。

而奶瓶裝入副食品後不易清洗乾淨,較易殘留細菌(例如大腸桿菌)導致腸胃炎,最好用湯匙慢慢餵食。若要加入新的食材,需先少量嘗試,23天後確定沒有過敏反應,再加入寶寶的副食品中。常見過敏的症狀為皮膚紅疹、蕁麻疹、溼疹、嘔吐、腹瀉,嚴重過敏反應為咳嗽、喘鳴、蒼白等。

 

 

給予嬰兒副食品的五大理由  周怡宏醫師 

 
(1)     因應寶寶必然發生的厭奶期 

       ㄧ般而言母乳哺餵寶寶比較沒有厭奶傾向但是配方奶哺餵寳寳則多在三四個月大之間就會有厭奶的表現出來有的甚至在兩個多月即已出現造成媽媽們很大的困擾其實厭奶是每一個孩子都可能出現的生理問題代表成長發展中對於奶品的一陣性厭倦只是表現的輕重不一而已

 

(2) 及早練習寶寶咀嚼的能力 

     嬰兒副食品是必要的餵食方式嗎?嬰兒本能上便有吸吮與吞嚥配合()的能力。但是咀嚼與吞嚥配合()的能力就非得靠訓練來學習不可了。隨著寶寶成長,食物也由液體食物逐漸改變為固體食物。剛開始時寶寶會緊閉著嘴巴,將吃進口腔裡的食物,用舌頭弄碎,再送進喉嚨中。寶寶也會將剛開始時先用牙齦,待長牙後改冉牙齒咬碎食物的一系列動作刻印在小小腦海中。因此,為了攝取更多及平衡的各種營養素,及早訓練是必要的。

 

(3) 只由母乳或奶粉供給寶寶營養並不夠 

     母乳或配方奶粉中有90%是水分,而蛋白質、鐵質、鈣質及維生素,對已超過4~5個月後的寶寶成長是不夠的。以營養需求量來說,6個月以上的嬰兒,蛋白質的所需量是平均體重一公斤需2.5-3公克,7公斤重的寶寶的話,則需17.5-21公克。但是,母乳的蛋白質則是每100c.c.只有1.1公克(配方奶粉則為每100c.c.含有1.3-1.5公克)。因此若只從母乳中攝取所需的蛋白質的話,寶寶便需喝1公升以上的母乳才足夠,而這幾乎不可能。

另外鐵質也無法從母乳中得到足量。出生時貯存在嬰兒體內的鐵質,也是在3~4個月左右便告用罄。因此,若不自固體食物攝取,則有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如此一來便會使寶寶成長緩慢以及影響早期智能發展。

 

(4) 副食品餵食與語言發展有關 

    副食品餵食時口腔內部、下頷、上下唇及舌頭都需配合使用以咀嚼食物,所以對寶寶來說並非易事。但是,此一動作會使上述部位的肌肉協調機能發達,並且也同時促進了與發音及說話相關肌肉的使用發展,因此有助寶寶的語言初期發展(約自四個月大開始。所以,應讓寶寶儘早練習咀嚼與吞嚥配合()的能力。

 

(5) 適時提供並促進正常味覺發展 

     4~5個月大以後,寶寶不只體格明顯長大(約為出生體重),消化器官也逐步發展,並非只有液體食物,對呈粘稠狀的固體食物,也有能力予以消化。此時寶寶也可逐漸體會出不同食物間味道的差異,對喜歡的食物口味放入嘴巴裡時會顯得高興,對討厭的東西則會皺眉或甚至吐出來。此一反應表示寶寶味覺已在成熟分化。

 


 新手爸媽入門必看!寶寶的第一次副食品大小事

轉載來源 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9420

2015-12-21 00:00 更新:2022-07-18 15:51

引用自《華人育兒百科》 

寶寶吃副食品是個重要的里程碑,然而關於副食品添加時機的問題,不但常讓父母們感到困惑,在醫學界也有「4 個月大後添加」及「6 個月大後添加」兩種主張。

 

Q1:何時可以開始為寶寶添加副食品?

/前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醫師、新生兒科林瑞瑩醫師、周怡宏小兒科診所周怡宏醫師

寶寶吃副食品是個重要的里程碑,然而關於副食品添加時機的問題,不但常讓父母們感到困惑,在醫學界也有「4 個月大後添加」及「6 個月大後添加」兩種主張。主張4個月後添加的理由,主要是為了避免嬰兒營養不足影響發育;主張6 個月後添加,則大體是基於鼓勵母乳哺餵。總體而言,在寶寶4 6 個月大時添加副食品,應為目前主要共識。

@ 開始添加副食品的適當時機為何?(不同來源的建議)

1、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兒科醫學會:

近年來,母乳哺餵已成為國際的主流餵食方式,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兒科醫學會皆主張,母乳足以提供寶寶前6 個月生長及發展所需營養,因此建議一般足月生產的寶寶以純母乳哺育6 個月,6 個月大後應開始逐漸添加副食品。

至於父母常關心添加副食品後,還需要餵母乳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開始添加副食品後,仍持續哺餵母乳至少到寶寶2 歲;美國兒科醫學會則建議持續哺餵母乳至少到寶寶1 歲大,之後可視母嬰情況決定是否要繼續哺餵。

2、國民健康署:

國民健康署建議以純母乳哺育至6 個月,6 個月後再添加副食品。並於2014 年引用國際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純母乳哺育到6 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4 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除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外,其呼吸道與消化道感染較少、母親體重恢復亦較快。

國民健康署並提醒父母仍應留意寶寶的生長及發展,若出現以下情況,可考慮提前至滿4 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

(1)、純母乳哺餵到6 個月實在有困難。

(2)、母親奶水量明顯降低。

(3)、寶寶顯得吃不飽。

(4)、寶寶有主動要求其他食物的表現,例如看大人吃其他食物時很有興趣,會伸手來抓、抓了放嘴巴。

(5)、寶寶出現厭奶,但沒有生病或其他原因。

3、台灣兒科醫學會:

依台灣兒科醫學會2013 年發表的建議,母乳是正常新生兒最佳營養來源,足月產之正常新生兒於出生後應儘速哺餵母乳,並持續純哺餵母乳至4 6 個月大,於4 6 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少至1 歲,並視母嬰需求可考慮持續更久。但不建議純母乳哺餵超過6 個月且無適量副食品補充,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危機。

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選擇純母乳哺餵到寶寶6 個月大的媽媽,應從4 個月大開始,幫寶寶補充嬰幼兒專用口服鐵劑與含有維生素D 的綜合維生素,以免鐵、鈣攝取量不足,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 添加副食品時機的具體建議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原則上建議在寶寶4 6 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如果太早或太晚開始嘗試餵食副食品,都可能會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至於確切添加時機,則應視寶寶個別生長發展情況而定。

(1)、父母在為寶寶添加副食品前, 應要了解孩子在發展上的準備是否已經妥當(developmental readiness),也就是包括:頸部已經挺直不會搖晃、有人扶持之下可維持一段時間的坐姿、進行咀嚼時頭部不會晃動、湯匙餵食時舌頭不會有明顯的排出反射,以及對餐桌上食物表現出明顯的興趣等,這些發展表現都是寶寶已經準備好吃副食品的發展訊號。

(2)、對於從小以奶瓶餵食(母乳或配方奶粉)者,由於容易較早產生厭奶的情形,而使得奶量減低,學者專家通常建議滿4 個月之後即可餵食副食品,以滿足嬰兒的適當營養需求。相對而言,母乳哺餵的嬰兒通常厭奶機會低,若過早給予副食品反而剝奪持續母哺的機會。

(3)、有些寶寶胃口很大,吃奶吃得很多而體重有過重的疑慮時,可在4 個月開始酌量給予副食品,以增加其飽足感而避免過重;相對而言,體重不足的嬰兒則需要較高的蛋白質及熱量攝取,以營養成分來說,母奶會是較佳選擇,這種情況下可能建議到6個月大再開始添加副食品。

父母或照顧者平時須多觀察寶寶生長發育狀況,並應依《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建議時程,定期帶寶寶接受由衛生福利部補助的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健兒門診)。有任何關於副食品添加的疑問,可多與醫師討論,由醫師依寶寶實際生長發展情況,給予專業的判斷及建議。

與時俱進新觀念副食品觀念大翻轉

轉載來源 好好育兒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7289

新觀念
寶寶初次嘗試副食品的時間點:6個月 vs. 4個月

小兒科周怡宏醫師觀點:
寶寶何時開始嘗試副食品有兩個關鍵:第一是餵食方式為親餵或奶瓶餵食。如果是親餵者,原則上等到滿六個月再給予副食品,過早餵食會影響吸吮母乳意願;而奶瓶餵食者,因為嬰兒較早容易發生厭奶,在滿四個月之後即可以給予副食品。
第二是嬰兒是否神經成熟發展已經可以適合餵食。可觀察以下重點,包括:
1)頭頸部可以直挺而不會搖晃,
2)口水分泌已經變多,
3)眼睛會盯著食物,
4)手會伸出想要抓取食物。通常四個月以上嬰兒就可以做到。
因此,在嬰兒46個月大時,爸媽應根據孩子的狀況再決定開始給予副食品。



新觀念
副食品與過敏:延後吃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vs. 盡早嘗試各種食物

小兒科周怡宏醫師觀點:
副食品與過敏的關係,考量的重點在於:爸媽本身是否有已知的過敏原及確定的家族過敏史(主要過敏疾病包括: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以及異位性皮膚炎),這需要經過生活觀察,得知對某些食物或環境接觸引起過敏反應,並有時間上的因果關係。之後,再經過抽血檢查,得知過敏指標異常升高,並被檢驗出有特定的過敏原。如果爸媽或家族成員被檢驗出有已知的食物過敏原,該食物應在嬰兒一歲以後才給予,其餘食物則可以依照年齡逐漸少量給予,再觀察是否可以順利攝取。
如果爸媽沒有已知過敏原,也確認沒有家族過敏史,就不需要刻意避開容易引起過敏食物,可以依照副食品種類逐步給予即可。


新觀念
增加副食品的食物類別:
少量多樣化,什麼都吃 vs. 依序添加澱粉、蔬果蛋白質

小兒科周怡宏醫師觀點:
餵食副食品的目的在於:提供嬰幼兒固體食物作為營養來源,也是提供新食物的味嗅覺以及咀嚼訓練的重要方法。給予的順序,基本上是由「食物泥」開始,再進展到「壓碎切碎的食物」,最後再進展到「切塊切片的食物」。
至於食物類別並無嚴格限制,但是一般建議:先給米麵食類的「澱粉」以及「蔬果類食物」(48個月之後),接著才是豆類製品、蛋類以及魚肉類食物(78個月之後)。
另外,初步的副食品多採取單一類食物,之後再作混合式的添加,目的在於讓嬰兒有較多機會學習單一食物的味道。


 

新觀念4
調理副食品可添加調味料:完全不添加 vs. 可適量添加

小兒科周怡宏醫師觀點:
添加過多的鹽、糖或其他過多調味料,不但對嬰兒健康有害,也會對於副食品食物的味覺感受不利。
調理副食品時,添加調味料的基本原則為:如果食材本身即有鮮明味道,經過烹調凸顯其原味即可,不必另加調味料;但如果食材本身味道中性且不明顯,即可適當添加調味料為宜,添加份量應在一般成人添加量的一半以下。另外,也可以選擇自然調味料,如:南洋料理中常用之植物性來源,亦可避免使用過多人工調味料。
 


 

新觀念5
純果汁可當作副食品:6個月後再喝  vs. 1歲前都不要喝

小兒科周怡宏醫師觀點:
許多醫學研究發現,純果汁對嬰兒健康的危害,包括:肥胖、營養不良、腹瀉、脹氣、蛀牙、影響正餐食慾、消耗維生素B、影響鈣質攝取以及糖類不耐受症等不利影響。
因此,2017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以下新規範——
1歲以下不給予果汁。
1歲以上喝果汁也無營養或檢康上的益處,只有在使用新鮮100%果汁,並成為均衡飲食一部分的情況下,才可以飲用。至於飲用的份量,建議為:13歲,<120c.c46歲,120180cc718歲,<240cc
原則上,鼓勵孩子直接吃新鮮的水果(嬰兒則以泥糊類或直接攝取都可以),不建議飲用加工過的果汁商品。


 

新觀念6
副食品也分門派?如何選擇:
循序漸進謹慎派 vs. 壓爛剪碎復古派 vs. 寶寶主導BLW

小兒科周怡宏醫師觀點:
如何協助嬰兒攝取副食品有許多不同作法,學界與照顧者團體也有不同的流派、立場與不大相同的主張。
一般而言,需考量以下三個主要因素:
一、食物質地仍要有計畫的逐步加粗,份量也要慢慢增大。
二、嬰兒咀嚼能力的成熟度與訓練次數的多寡,有其個別差異。
三、由照顧者或者孩子主導,仍屬見仁見智,傳統上醫界仍建議由前者主導,但是尊重孩子的自主呼聲也日漸高漲。
當然,每種方式都有其特點與好處,當然也可能有些缺點,例如:謹慎派可能變化太慢或太少,使得孩子對進食副食品失去興趣;又例如BLW派可能進展太快而造成咀嚼訓練不足,或是可能會有嗆到的風險。
在顧及時代潮流的演進,我建議爸媽要用心投入,在不急躁且逐步漸進的原則下:帶領嬰兒嘗試,多給予不同的食物種類與形式,每天有多次訓練咀嚼的機會,且採取引導與放任方式並用的策略,鼓勵他用手抓取食物,鼓勵他多看、聞、嗅食物的色香味,鼓勵他多觀察食物的製作流程,也鼓勵他多與家人一起進食,感受用餐的樂趣與氛圍。

 


提升免疫力最佳策略:睡飽、吃好、多運動、慎用藥 轉載信誼好好育兒網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7537 健康不只是不生病而已!有些爸媽直到孩子上幼兒園,經老師提醒或和其他家長交流時,才意識到孩子的健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