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運動有助免疫力!培養孩子運動習慣就從現在開始

小兒科提醒三個原則,讓孩子動的健康,有效增強免疫力!

美國知名保健媒體《預防》(Prevention)雜誌報導,研究指出每天運動三○~四五分鐘,每週五天,持續十二週後,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相對增加。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醫師周怡宏強調,免疫細胞會老化凋亡,需要靠規律運動及適度的休息以新陳代謝,健全免疫功能。

帶孩子運動,專家提醒三個原則:

1、運動要有效,首重規律的習慣:

周怡宏表示,研究證明,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孩子,白血球的動員、吞噬及殺菌能力明顯增強。例如,每天健走三十分鐘就是很好的運動。運動要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一定要每天、持續的進行。《運動健身的科學原理》一書提及,運動是一種「身體不斷破壞又不斷建設的結果」,身體的細胞,運動後會「委靡」,休息後又會「強壯」。每天運動、休息,透過規律的循環,細胞會日漸精實。相對的,動一天、休息六天,當天被強化的細胞其實又回到沒運動前的狀態,下回運動又必須從零開始。

2、運動要持之以恆,最好從小開始: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系副教授黃永寬說,孩子運動習慣的培養有其階段性。年幼時透過遊戲讓孩子感受運動的樂趣,再依孩子興趣選擇一種運動,如游泳、足球、籃球……,規律性的練習技巧,而非由家長先幫孩子選好一種運動類型,一味進行技巧性的練習,反而會打壞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3、過度劇烈運動對身體不利:

太過激烈或時間超過一小時的運動,身體反而會製造一些荷爾蒙,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動。周怡宏表示,美國研究報告指出,經常從事激烈運動的運動員,免疫力指標反而下降。動物實驗上,劇烈運動的猴子比較容易感染小兒麻痺。

三種親子適合的運動 一起為健康骨骼打底

文/周怡宏︱資深兒科醫師〡信誼好好育兒網

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透過運動,達到刺激骨骼生長塑造好骨質,但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骨質的發展?哪三種運動對打造健康骨骼最有效?還可以親子一起做!資深兒科醫師周怡宏將為家長解密。

30歲前骨骼健康與骨質含量達巔峰
對大多數人而言,骨骼中的骨組織數量(也就是骨密度)在25-30歲達到最大強度及密度。女孩在18歲、男孩在20歲時已達到巔峰骨質量的90%,但達到最高峰後就開始逐年流失,所以從小開始儲存骨本更顯得重要。

兒童期規律運動是最佳的骨質投資
青春期之前的兒童骨骼生長,對於運動引起的機械式刺激(指外來的各種力量負荷,如直接壓力、拉力對骨骼的刺激)反應很好,能明顯刺激骨骼生長、增加骨質含量以及骨質密度,對骨骼健康有持續而長久的影響。因此,鼓勵成長中的孩子運動,是對骨骼健康投資的最佳做法。

要達到骨骼生長的效應,重點不在運動時間的長度,而是挑選適當的運動種類,其中可引起高張力(拉力)的運動如體操,或者負重運動如足球或跳繩等,都是被強烈推薦可以增加峰值骨量。

專家建議兒童從青春期之前開始,直到青春期結束的過程,都應持續的運動,才能有效增加峰值骨量,並且對於骨骼肌肉量的間接增加也很有助益,後者並且是預測峰值骨量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資訊顯示,兒童也會有骨質疏鬆症,並非中老年才有;研究也指出,規律的運動是影響峰值骨質量的重要因素。

影響巔峰骨質量的5因素,哪些可改變?
巔峰骨質量越高骨骼越健康,表示骨骼中沉積的骨質越多,很像將一座山堆高的過程。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因素無法改變,例如性別及種族,有些因素可以改變,例如營養及體育活動。

1.性別:男性骨質量與骨密度通常比女性高。在青春期之前,男孩與女孩的骨質量生長速度相似。但青春期後男孩的骨質量增長量通常比女孩多。

2.種族:原因不明,需要更多的醫學研究來瞭解其中差異。目前已知各種族的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都高於男性。

3.荷爾蒙因素:性荷爾蒙(包括雌激素及睪丸酮)對骨質量的增長至關重要。月經較早開始的女孩通常骨密度較高。有時,經常無月經的女孩會有較低的骨密度。

4.營養狀況:鈣是骨骼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含有適當數量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例如鎂、鋅,維生素D)的平衡飲食也十分重要。

5.體育活動:體育活動對於形成健康的骨骼十分重要。在人體承受大部分體重的某些骨骼部位表現得最為顯著,像是步行及跑步運動中活動的髖關節,以及在體操或上肢舉重時負重鍛鍊的手臂。

負重運動最能增強骨骼發育
經常使用肌肉會使肌肉更加健壯,同樣的,骨骼運動越多也會越健壯。能引起骨骼生長作用的運動,是具有引起足夠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的高強度運動,也就是可以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因為可以使肌肉產生拉住骨骼的作用,使得腳部承受身體重量,因此又稱為負重運動。在負重運動中,外來的重力負荷(亦即GRF)會被骨骼與附近柔軟組織所吸收而衰減。這類運動能刺激骨骼的重組再造,使得骨骼開始增生,有效增加骨質沉積量,也減少骨質疏鬆及日後發生骨折的風險。

研究證實,負重運動對於骨骼發展有強烈與持續的效應。尤其是投入並能夠維持高強度運動的青春期孩子,在11-13歲的骨骼快速成長時,對於機械刺激反應最敏感,能有最好的骨質量與骨密度表現成果。研究指出,高衝擊力的跳躍運動對於骨刺激質生成效果最好,也對肌肉訓練有益。其中最重要因素是運動的強度大小、速度以及頻率,可以有效增加兒童的骨質密度與骨質含量。

親子都可做的負重運動和有氧運動
當然,任何類型的身體運動對孩子都有好處,但是對於骨骼的健康發育與保持強壯,最好的運動是負重活動,可依據年齡或興趣進行:
1.高強度負重運動-如跳繩、健行、登山、跑步、爬階梯、體操、籃球、網球、排球、足球、直排輪、溜滑板、跳舞等。

2.低強度負重運動-如低強度有氧運動、輕快走路、階梯踏步機等。

3.阻力訓練運動-如彈力帶、啞鈴、壺鈴、舉重以及力量訓練機械等。

4.有氧運動- 雖然有益於心臟健康與減重,但是對於骨骼強健幫助不大。例如游泳及騎自行車雖然會增進孩子的整體健康,但並非負重運動,因此不會幫助增強骨密度。不過,經常在戶外玩耍活動的孩子,體內維生素D含量會較高,有助骨骼健康。

最後,給父母們的建議是,有規則的運動,如參加球隊,孩子會覺得很有趣,也會增強孩子的信心,但這些不是形成健康骨骼的唯一方法。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減少靜坐不動的時間,多花一點時間站起來活動身體。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鼓勵他們終身熱愛各種體育活動,無論是喜歡單獨一人鍛鍊身體,還是與朋友一起運動;也無論偏愛在家中鍛鍊,還是在公園內運動。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學步車對寶寶學走路有幫助嗎?

by 引用自《華人育兒百科》,周怡宏小兒科診所周怡宏醫師

許多爸媽為了讓孩子學習走路,會讓寶寶使用學步車,但這樣真的對寶寶學走有幫助嗎?

根據調查,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嬰幼兒約有五到九成使用過學步車。許多父母覺得寶寶坐在學步車中顯得很快樂,有的認為學步車可將寶寶框住較安全,也有不少認為坐學步車可以幫助寶寶學習走路。但學步車真的對寶寶有幫助嗎?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獨自行走?

根據過去的嬰兒發展研究文獻以及粗動作發展專書《Motor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ing Infant》,絕大多數學者專家都同意,約50%的寶寶在11 個月半可以放手行走,而90%可以在14 個月大獨自行走,18 個月大的寶寶應該都能自行走路了。當然在這長達半年之久的期間當中,孩子們的表現差異甚大,有的在前一天還是「爬蟲類」,隔一天就變成「北京猿人」;有的則雖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已經十分享受走的自由與樂趣,老是要大人帶他出去走動。父母們要牢牢記得,這年齡範圍並非金科玉律,因為每一位寶寶仍有其獨特的發展時程表,年齡表現只是一個被普遍認可的範圍罷了!但是,如果寶寶已超過18 個月大仍無法獨自走路,應儘速向專家醫師們諮詢,確認有無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礙因素需予以調整。

學步車是否會使寶寶走路及發展變慢?

此一答案接近正面肯定,大部分的相關研究發現,學步車會剝奪學走路前幼兒的各項學習發展,此一限制並不只在粗動作發展而已。一項來自兒童發展與行為雜誌的文獻指出,針對109 位嬰兒,區分為有使用學步車及不用學步車兩組,以比較其動作及心智發展情形(在6 15 個月之間)。結果發現,使用學步車組的嬰兒,有較慢的坐、爬及走路表現,並且在貝氏量表的動作發展(PDI)及心智發展(MDI)兩項指標的得分中,都低於未使用學步車組嬰兒。此外,這些延遲的效應,與學步車種類、使用時間與頻率,都有關聯性存在。

學步車安全嗎?

英國等部分歐洲國家以及加拿大,多年前即已全面禁止嬰兒學步車的製作、行銷與廣告,理由在於考量學步車在全世界各國,已經造成了許多的傷害及死亡案例,尤其是頭部傷害。據估計,美國每年1 歲以下嬰兒發生學步車相關傷害之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八點九;而嚴重傷害的發生率則為千分之一點七。此外,多篇國外研究也指出,學步車會延緩孩子獨立行走的年齡。

從兒科醫師角度指出,站在促進嬰幼兒神經發展及預防事故傷害立場,如果家長讓孩子坐學步車的時間過早或過多,則顯然弊多於利,最好還是讓孩子多在自然環境中學習踏出人生第一步。

*本文由林奏延總策劃《華人育兒百科》授權於親子天下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嬰幼兒疫苗接種反應

@ 可能發生的症狀:

# 你擔心你的孩子正有對一次免疫注射有不良免疫反應。

# DTaP (白喉,破傷風,百日咳)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小兒麻痺,b型嗜血桿菌,A型肝炎,B型肝炎,流行性感冒,水痘和肺炎球菌等疫苗的不良免疫反應都曾被報導過。

# 大多數不良的免疫反應發生在注射部位的會在2天內發生,而大部份一般不良的免疫反應或者發燒則在7天內發生。

# 劇烈的過敏反應非常少見,但是可能發生在任何疫苗的注射。

 

【何時看醫生守則】何時應該因為疫苗注射之不良免疫反應去看醫生

# 假使有下列情況立刻打119求救:

*呼吸或吞嚥困難

*無法動或非常虛弱

*無法或很難叫醒

# 假使有下列情況立刻帶去看醫生:

l  你小孩的表情或動作表現出很不舒服的樣子

l  年齡小於12週伴有發燒超過攝氏38度。(例外:發生在三合一疫苗注射的48小時內)

l  發燒超過攝氏40

l  尖聲的、不尋常的哭聲持續1小時以上

l  哭鬧持續3小時以上

l  注射處周圍的發紅或紅斑大於1英吋

l  注射處周圍的發紅持續超過48小時(兩天)

# 假使有下列情況24小時內在白天(在早上9點到下午4點之間)帶去看醫生:

l  你認為你的小孩應該看醫師

l  發燒超過3天

l  注射處腫痛超過3天

l  麻疹疫苗的疹子(在注射完第612天發生)持續超過3天

# 假使有下列情況在平常上班日時間帶去看醫生:

l  你有其他問題或顧慮

 

@ 居家照護的原則

1. 疫苗注射的局部不良反應(除了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外的所有疫苗)

疼痛︰ 針對一開始在注射部位的疼痛:

·         可以用冰敷,每次20分鐘

·         給予口服acetaminophenibuprofen

發燒: 對於發燒超過華氏102(攝氏39),給予口服acetaminophen(年齡超過六個月以上可以給ibuprofen

 

2. 一般的反應: 所有的疫苗都可能造成輕微地易受驚嚇、躁動和睡不好。 這些通常是因為注射部位的疼痛,但有時則原因並不清楚。 有些小孩則是睡得比平常還多。 食慾和活動力的下降也很常見。 這些症狀並不需要任何治療,通常在2448小時內會自行消失。

# 假使有下列情況帶去看醫生:

·         發燒持續超過3

·         疼痛持續超過3

·         注射處開始看起來有感染跡象

  • 你孩子的情況變得更糟或是有出現任何何時看醫生手則中的症狀。

 

3. 水痘疫苗

·         注射處的疼痛或腫脹會持續1-2天(19%的小孩會發生)

·         在注射後17-28天之間,發燒持續1-3天(14%的小孩會發生)

發燒超過攝氏39度,給予口服acetaminophenibuprofen。 絕對不要因為發燒、疼痛而給予aspirin,另外水痘疫苗注射後6星期內也不可以用aspirin。(理由:有造成雷氏症候群的危險-一種罕見但嚴重的腦部疾病)

·         水痘般的疫苗注射紅疹(通常2個左右)會出現在疫苗注射的部位(約3%小孩會出現)

·         水痘般的疫苗注射紅疹(通常5個左右)會散佈在身體各處(約4%小孩會出現)

·         這種輕微的紅疹在疫苗注射後5- 26天開始出現,通常會持續幾天。

·         小朋友以這種疫苗注射紅疹還是可以去托兒所或學校。(理由:這些疹子實際上不具傳染力)

·         例外:假如是廣佈性、會滲液的病兆則應避免去學校。(理由:因為可能是真正的水痘)

·         小心:假如疫苗注射紅疹含有液體,要衣服或透氣膠帶覆蓋。

 

4. 三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或白喉&破傷風二合一疫苗: 下列無害的反應可能在三合一疫苗注射後產生:

·         注射部位的紅腫痛(約25%小孩會出現),會持續2448小時

·         發燒(約25%小孩會出現),會持續2448小時

·         輕微嗜睡(約30%小孩會出現),焦躁不安(約30%小孩會出現),食慾不好(約10%小孩會出現),會持續2448小時

 

5. B型嗜血桿菌疫苗:

·         未曾有嚴重的不良反應被報導過

·         注射部位的疼痛或輕微發燒,也只有1.5%小孩會出現

 

6. A型肝炎疫苗:

·         未曾有嚴重的不良反應被報導過

·         注射部位的疼痛會在20%小孩身上出現,食慾變差會在10%小孩身上出現,頭痛會在5%小孩身上出現。通常不會發燒。

·         假如這些症狀出現,他們通常出現在疫苗注射後的3~5天且持續1~2天。

 

7. B型肝炎疫苗:

·         未曾有嚴重的不良反應被報導過。

·         注射部位的疼痛會在30%小孩身上出現,輕微發燒會在3%小孩身上出現。

·         B型肝炎疫苗而造成發燒的情況很少見,任何小於3個月的嬰兒在B型肝炎疫苗注射後發燒都應該詳細檢查。

 

8. 流感疫苗:

·         注射部位的腫痛通常在注射後6-8小時內發生,會在10%小孩身上出現。

·         發燒至華氏101103度(攝氏38.4- 39.5度)會在18%小孩身上出現。 發燒主要是發生在小小孩。

 

9. 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可能造成發燒(約10%小孩會出現)和紅疹(約5%小孩會出現),通常發生在注射後6-12天。發燒通常介於攝氏38.4- 39.5度之間,且會持續23天。 這種輕微的粉紅色疹子主要分佈在軀幹,且會持續23天。 這些情況並不需治療。 你的小孩也不具傳染性。

# 假使有下列情況帶去看醫生:

·         疹子變得非常癢

·         疹子變成紫色斑點

·         疹子持續超過三天

 

10. 腮腺炎或德國麻疹疫苗:

除了偶而在注射處會有疼痛外,不會有其他不良反應。

 

11. 肺炎球菌疫苗:

·         注射部位的紅腫疼痛會在15~30%小孩身上出現。

·         輕微發燒,低於華氏102度(攝氏39度)會在15%小孩身上出現,持續1~2天。

·         不會有嚴重的不良反應

 

12. 小兒麻痺疫苗:

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不會有嚴重的不良反應。 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偶而會造成一些肌肉酸痛。

 

 

Help Me Grow<從小培育寶寶十要領>周怡宏醫師

五大原則:

ü   從多小開始?(永遠不會太

ü   培育=關愛+教養(不包括溺愛)

ü   孩子並不會主動表演給父母看(而需先予教導)

ü   照顧和教養的方式決定一切(包括現在及未來)

ü   父母要懂得正確合理的方法(千萬不要揠苗助長,也不要矯枉過正)

 

十大要領:

    HMG要領  1- 懷孕時就給予寶寶適當情境訓練刺激

胎教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HMG要領 2- 出生後就給予寶寶半年以上完全母乳哺餵。

避免疾病,提供良好免疫保護;對短期與長期健康做最好的保證。並可以自然的促進親子互動。

    HMG要領3- 寶寶每天的生活中,都需要親子互動及訓練刺激。

吃喝拉睡是寶寶最基本的生活功能,除此之外,寶寶還有更值得學習的事情,包括社會性互動,即和父母、親友等週遭熟識者;以及自己本身感官及運動系統方面的刺激訓練。

    HMG要領4- 寶寶出生後就從環境中學習,包括能聽、能看、能感受愛帶養者的每一種作為。

    HMG要領5- 寶寶出生後,身體的肌肉骨骼機能就需要每日的活動訓練刺激,維持強化及協助發展。

    HMG要領6- 每天給寶寶嬰兒按摩及嬰兒運動2~3次,可以讓他充滿活力、促進能覺感官及四肢運動發展。

室內和戶外運動可以帶給寶寶不同刺激,擴大視野及強化效果。

    HMG要領7- 每天對寶寶說簡單而充滿愛意的話,也給他看適合年齡的圖畫書,可以使寶寶聽能視能有最大的啟發,變得愈來愈靈活。

    HMG要領8- 寶寶的日常照顧和疾病處置,與平時教育帶養方式密切相關。

    HMG要領9- 了解寶寶的發展里程的達成需要父母親有完整的認知以及定期健檢的配合。

    HMG要領10- 父母親一致的正確教養態度,是寶寶健康成長的不二保證。

 

結語:孩子的疾病與照護只不過是成長中的小部分,為有正確的教育帶養,配合持續維持的訓練刺激感官及動作,才能確保孩子的良好成長。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讓寶寶從小享受並得到學習 Baby & Tummy time

-參考資訊(Australian Parenting Website)

https://raisingchildren.net.au/newborns/play-learning/play-ideas/tummy-time




  寶寶屁股三把火 冷氣應維持22至24度   (自由時報 2006-10-16)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父母常因擔心寶寶「受寒」,不但把寶寶包得像肉粽,冷氣也不敢開太大。兒科醫師表示,「小孩屁股三把火」,新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需要散熱,家中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