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太矮怎麼辦?
兒童的身高成長評估
評估生長問題需考慮身高及身高的生長速度等兩項,所以精確的身高測量相當重要。
兩歲以前,兒童站立不穩,因此最好躺下來測量; 大於兩歲的孩童就可以站立測量。一般連續測量兩、三次,差距小於0.3公分才是精確的測量。
一般而言,臺灣足月新生兒的平均身長約49至50公分。出生後第一年約長25公分,即一歲時之平均身長約為75公分,出生後第二年約長11公分, 2歲至4歲之間,每年約長6、7公分;而4歲至青春期之間的平均生長 速度,每年約5公分。
此外,身高生長速度的記錄,也是相當重要的指標。 不同年齡正常孩童每年均有一定的身高生長速度,處理身材矮小的孩童,應每三個月或半年確實量一次小孩的身高,並與正常值 (即生長曲線)比較。如果幼兒的身高生長速度有逐漸偏離正常 曲線的現象,此幼兒即可能有身高生長異常的問題,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詳細檢查,以查出病因,此方法可使我們及早發現幼兒 身高生長問題,並給予適當的處置。
判斷兒童身高是否正常的步驟
1. 首先需要確定生長有沒有問題-必須有正確的身高、體重、及生長速度等資料是必備的。
提醒家長應該定期幫孩子測量身高體重,一般一歲以前應1-2個月測量一次,一歲以後則2-3個月測量一次。並且應該在家中自己測量,而非在醫院中進行,理由是孩子往往會強力掙扎而影響身高測量。體重則因衣著過多而不易知道確實的體重。
2. 判斷問題來自出生前或出生後-完整的懷孕及出生史是不可缺的,應有婦產科的完整胎兒檢查資料。
3. 詳細的兒童身體檢查評估-兒科醫師會經由全身性的系統問診,以及身體檢查,包括特別注意青春期性徵,四肢與軀幹比例,外觀異常等,以找出問題的可能所在。
4. 利用實驗室檢驗的輔助診斷-以便確定疾病的診斷或者排除懷疑的疾患。常作的檢查有骨齡評估(手部及腕部X光),可幫助鑑別遺傳性矮小、或體質性生長遲緩,並可以預估生長的可能最後身高。若懷疑內分泌疾病引起的生長異常時,還可以進一步檢查甲狀腺功能、生長激素、鈣、磷及鹼產磷酸。最後,女孩若找不出明顯病因時,也應另行檢查染色體,以排除透納氏症候群的可能性。
兒童身高低下的看診建議
如果孩子有下列情況之一出現時,建議家長先帶孩子請兒科醫師評估諮詢
(1)孩子的身高在第3百分位以下或第97百分位以上,或
(2)身高從原來的百分位退步或進步25百分位以上,或
(3)兒童期生長速度<4公分/年(生長速度在年齡標的第25百分位以下)。
如果情況需要,您的兒科醫師會轉介給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治,
以評估有無嚴重的兒童內分泌疾病,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兒童身高低下的一般治療方式
1. 最重要的治療原則是對症下藥。如果證實為全身系統性疾病,都有特殊性的對應治療,
並由兒童次專科醫師負責(如兒童內分泌科、醫學遺傳科等)。
2. 如為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病患,需早期給予甲狀腺素治療,才能保障正常智能,其生長遲緩若在2-4歲內治療,仍有機會趕上正常。
3. 如為生長激素缺乏症,可使用基因合成的生長激素治療,相當安全而有效,
一般只要骨齡未成熟,都有機會長高。但若延遲治療過久,常無法完全回復正常身高。
4. 透納氏病人根據許多國家經驗,給予生長激素可相當的改進病人的成人身高。
5. 軟骨發生不全者,目前以骨骼延長術較有效。其他狀況請向專科醫師諮詢。
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
定義: 矮小身材幼兒之中,少部分患者因腦下垂體前葉分泌的生長激素不足 所導致者,稱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臨床表現:
1. 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多見於男孩,患兒在出生時的身高和體重都正常,
多數在1歲以後呈現生長緩慢,隨著年齡增長,其外觀明顯小于實際年齡,
智能發育亦正常,患兒面容幼稚,頭發纖細柔軟,皮下脂肪較多。
牙齒萌出遲緩,恆齒排列不整,手足較小,男孩陰莖較小, 多數有青春發育期延遲。
2. 繼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幼年即出現生長遲緩,且常伴有尿崩症狀。顱內腫瘤則多有頭痛、嘔吐、視野缺損等顱內壓增高和視神經受壓迫的症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