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0歲開始進行健康管理(轉錄自媽媽寶寶2012/05)

大多數人對「健康管理」的印象,不外乎成年人的體重控制、健康檢查和疾病治療等,其實,健康管理包含的範圍很廣,例如飲食、運動、睡眠和情緒等,且健康管理必須從小開始!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即應隨時觀察他的成長和發展狀況,並定期帶孩子到醫院施打疫苗及進行健康檢查,以確實掌握寶寶的生理、心理發展狀況。

胎兒離開媽咪的子宮後,就必須開始適應新環境,寶貝的身心都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家長應該多花心思觀察寶寶的性格和成長情形,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協助。

 

Part1 掌握寶寶的生理狀況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嬰幼兒的生理就十分迅速的發展且逐漸成熟,周怡宏小兒科診所周怡宏院長建議,從寶寶一出生起,父母就試著觀察孩子的習慣和個性,並且詳實做記錄,有利於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寶寶的生活節奏。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

從寶寶出生之後,就有一本《兒童健康手冊》,此一手冊內包含嬰幼兒保健知識、生長發展的記錄表格,還有各類疫苗施打的記錄,此外,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定期帶寶寶去做健康檢查。

1歲以前的嬰幼兒還不會說話,身體的異常狀況就必須靠家長的觀察來發現,尤其在6個月大前完成前三次檢查是十分重要的,愈早開始接受檢查,醫師就能得到比較詳盡的資料,若有眼耳鼻口等五感器官的問題,也能及早發現介入治療,復原的機率很高。以弱視來說,6歲以前是視力發展的黃金期,如果能愈早發現弱視問題,從小矯正的恢復機率較高。

周怡宏醫師表示,中央健康保險局針對06歲的嬰幼兒,設立了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補助。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內容,是針對不同月(年)齡嬰幼兒進行各項檢查,並且評估嬰幼兒生長發育情形,目的是希望能及早發現嬰幼兒身體和發展上問題,在早期就給予妥善合適的診治。這些測試能讓醫師了解孩子發展的進度,也能讓爸媽對於寶寶在什麼階段,大約該出現怎樣的能力,有詳細的了解。

檢查的內容可分為三項:身體檢查、問診和發展診察,根據不同月(年)齡的孩子,會有不一樣的檢查重點。以出生2個月的寶寶為例,身體檢查包含:身長、體重、頭圍、營養狀態、瞳孔、對聲音之反應、唇顎裂、心雜音、疝氣、隱睪、外生殖器、髖關節運動;而問診則關注於主要照顧者餵食的方法,藉以了解寶寶吃的如何;發展的部分,則測試寶寶是否有驚嚇反映,以及是否有注視物體的能力。

疫苗接種別忘記

寶寶出生後隨著不同月齡別要施打不同的疫苗,為免家長搞不清楚孩子到底打過什麼疫苗?周怡宏醫師建議,除了每次施打疫苗前跟醫護人員確認疫苗種類外,也應檢查接受疫苗後是否有正確地在《兒童健康手冊》上註明嬰幼兒必須施打的疫苗清單。

 

嬰幼兒生長曲線判讀

希望寶寶「頭好壯壯」是每個家長的願望,怎麼知道寶貝長得好不好呢?《兒童健康手冊》中提供了嬰幼兒的頭圍、身高和體重的百分位圖做參考,讓家長可以掌握孩子的發展狀況。周怡宏醫師表示,這張圖表只是參考,並不是金科玉律,與其斤斤計較孩子是否長高長壯,應該多留意嬰幼兒的飲食和睡眠情況。由於每個寶寶的發展程度不同,有些媽咪發現孩子的生長曲線不到50%,就會緊張的跑來問醫師:「我家寶貝是不是不正常?」周怡宏醫師表示,判斷的原則上是以生長曲線的上限97%、下限3%為正常範圍,在這範圍之內寶寶的發展都被視為標準範圍,而非以「是否正常」的二分法來分類。

如果孩子的身高體重等數值已經超過97%或降到3%以下,必須先思考寶寶的飲食習慣如何:一天吃幾次?一次吃多少?吃的速度如何?吃完容易脹氣打嗝或吐奶嗎?並且依照孩子的狀況調整,如果寶寶吃得不少體重卻還是沒長進,或吃完總是哭鬧不休,就必須進一步諮詢小兒科醫師的意見。


Part2 嬰幼兒神經發展需適當刺激

除了生理的發展之外,嬰幼兒的神經系統也正在快速成長,所謂神經發展包括許多不同面向,主要有運動發展、語言發展、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社會性發展、情緒發展及智能發展,每一項都同等重要,也都相互有關連。

 感官刺激訓練

大人看到嬰幼兒學習事物時,總會忍不住驚嘆他們學習快速的程度,那是因為03歲正是寶寶神經發展最旺盛的時期,周怡宏醫師表示,不僅小腦袋會從400克成長到1,300克左右,連神經元突觸也會從2,500條快速增生到15,000條,就像一部剛開機的新電腦,等待新事物的刺激,所以早期給予有趣、活潑的感官刺激,就能提早啟動寶寶的各項認知運作。

什麼的刺激才有益?周怡宏醫師指出,能夠引起寶寶反應、願意去接觸的各種顏色、質地或聲響,都是父母從小就應該為寶寶去營造的生活環境,而每個寶寶的需求都不同,必須靠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投入心力去發掘,並為寶寶量身訂做一套屬於他的刺激訓練法。

寶寶的正常生理成長需要充分的感覺刺激,當嬰兒與週遭感覺刺激隔絕時,即使獲得的食物養分足夠,也無法正常發育成長,在缺乏適當刺激下,神經系統便無法正常發展。在懷孕的後半段直到出生後3歲內,是最為重要的感覺訊息學習階段,充分而足夠的早期感覺刺激訊息輸入,對日後神經發展有具大影響。此外,由於嬰幼兒感覺發展是遵循一定的腦部發展順序,因此醫師可以從仔細的發展檢查評估中,了解是否符合該年齡應有的水準。

 

寶寶感官知覺的5大關鍵

近年來,有許多醫學研究指出,感官知覺對個體正常發展的重要性及影響,比以往所理解的還要多,周怡宏醫師提出5個關鍵給家長參考。

1.    寶寶還在子宮內的胎兒時期,各種感官知覺就已開始進行功能運作。

2.    出生時各種感官知覺已經具有基本甚至良好功能表現。

3.    出生後前6年(尤其03歲)是腦部發展感官知覺的最重要期間,也是神經元突觸在數量及品質方面迅速增加的時期。

4.    感官知覺的良好發展有賴適當早期營養供給,以及足夠的早期刺激訓練。

5.    幼兒未來神經發展,像是學習反應及動作協調能力,皆與早期感官知覺發展有密切關係。


動作發展訓練

 對於成年人來說,無論是走路、說話或吃飯,都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但當我們還是小嬰兒時,這些動作都必須經過無數次的練習和控制才能學會。對於嬰幼兒來說,他們正在學習控制自己身上的大小肌肉和神經,可以大致分為粗動作和精細動作,照顧者可藉由這兩個面向來觀察寶貝的動作發展。

如表中所提供的月齡和動作的參考,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能做這些動作,並且了解寶寶下個應該學會的步驟,可以藉由互動和遊戲訓練孩子的動作。

 

什麼是「發展遲緩」?

周怡宏醫師表示,發展遲緩是指嬰幼兒在運動、感覺、認知、語言、情緒或社會適應等方面,一項或多項發展速度明顯落後正常孩子的情形。現今醫學觀念認為,03歲是孩童腦部發展最快速、最重要的關鍵時期,發展遲緩兒童若在3歲之前積極治療和教育,效果會比長大之後進行療育顯著許多,因此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發現、診斷,以及儘早復健療育,對其未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若要早期發現嬰幼兒的發展遲緩,除了依照年齡進行健康檢查外,主要照顧者的自覺也很重要。


Part3 家長用心照顧是教養的法寶

實際上,不論是專業的醫療人員或育兒專家,都比不上家長的參與,因為家長才是與孩子們日夜相處的陪伴者,相信爸爸媽媽願意付出時間與耐心,寶寶的發展一定會變得更好!

18歲以前都應看小兒科

每次孩子生病時,家長不但心急如焚,也不知道該看哪一科?其實,周怡宏醫師建議,嬰幼兒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只能憑外顯的症狀來判斷,若只掛某個專業科別,可能會忽略了其他隱藏的症狀,加上孩童有些器官未發育的非常成熟,相互影響的機率也較高,因此在孩子成年(滿18歲)之前,生病時依照國際一般做法以及國外兒童照顧專家的建議,應該先讓小兒科醫師做全面性的評估,若有需要再轉往其他科別。

周怡宏醫師表示,嬰幼兒的病症容易相互影響,疾病進程也快,較大人的病複雜,有的家長在這家看不好,就馬上換醫師,這樣一個換過一個,不容易建立屬於孩子的完整病歷資料。況且,嬰幼兒又表達不清,醫師就會詢問照護上的細節,例如:肚子會不會脹?呼吸時有小豬鼻音嗎?眼鼻的分泌物是否有增加?很多主要照顧者卻一問三不知,醫師也很難做疾病的判斷。周怡宏醫師認為,平時家長應建立基本的兒童健康概念,並且多花心思在觀察寶寶的生活習慣上,生病時能為醫師提供完整的背景資料。主要照顧者對於寶寶狀況的了解和記錄愈詳盡,愈能幫助醫師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有些病理性徵兆在診療的一時半刻不會顯現出來,必須靠家長的觀察,加上醫師的測試和判斷,才能得出比較精確的結果。

 

父母親全心的投入和陪伴

以嬰幼兒的神經發展變化來說,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就像先學會翻身、再學會爬行;因此發展必須持續而定期的給予評估和協助,家長就是最重要的角色,透過每天的接觸互動,幫助孩子的身心發展更好。

以運動為例,不只大人要運動,全身都還在發展的小寶寶更應該運動!嬰兒床裡的空間有限,建議家長可以多讓孩子在寬廣的環境下伸展,並鼓勵寶寶做自發性的動作,或是經由家長的協助,給予被動性的運動,讓嬰兒全身的肌肉關節都能有接近完全的伸展與收縮。

許多研究都顯示,在嬰幼兒早期給予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五感刺激,有助於孩子未來的學習發展能力。坊間有許多強調潛能開發、感官刺激的課程,但周怡宏醫師強調,潛能可以培養,但再多理論也比不上父母親全心全力融入、陪伴寶寶一起在遊戲中互動的早期教育來的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寶寶屁股三把火 冷氣應維持22至24度   (自由時報 2006-10-16)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父母常因擔心寶寶「受寒」,不但把寶寶包得像肉粽,冷氣也不敢開太大。兒科醫師表示,「小孩屁股三把火」,新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需要散熱,家中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