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您的孩子真的有過敏嗎?

# 過敏的定義是什麼?

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的不正確過度反應,也就是說,當人暴露於原來無害的外來物質(譬如花粉)時,免疫系統卻當它是對身體有害似的而引起強烈的反應。

導致過敏的物質叫做過敏原。人體與過敏原接觸,會出現某一程度的過敏症狀,包括:皮膚癢、流鼻水、結膜癢、眼淚多、哮喘、咳嗽或血管水腫等。

少數人會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稱為過敏性休克,這是一種對於過敏原突然而強烈的身體反應,可能會造成低血壓、休克進而威脅生命。

# 常見的過敏原有哪些?

根據研究,台灣最常見過敏原,包括:家塵、黴菌、貓狗的毛屑或蟑螂的分泌物,更多的是,約有8090%過敏患童對塵螨過敏。 由於過敏必須接觸到過敏原才會產生臨床症狀。

因此,當家中有過敏兒時,臥室不要放填充玩具,也盡量避免使用地毯、厚窗簾布和絨毛的沙發;定期打掃房間,冷氣濾網也應經常換洗;維持室內溫溼度的穩定(保持室內溼度在5060%左右,溫度保持在2426度),不僅防螨,還可防霉。

此外,一些非過敏原的外在因素也要考慮。像是香煙的化學成分會破壞呼吸上皮細胞,影響纖毛運動,降低局部的免疫力和殺菌的功能;而室外的空氣污染(主要是工廠和交通的廢氣),會加重氣喘和鼻過敏的症狀,應避免住在空氣不好的地方,而且空氣污染厲害時盡量不要出門。

# 塵螨是什麼?如何防螨?

螨是一種很小(約0.170.5毫米)的八腳節肢動物,常存在家裡塵埃中,故稱為「塵螨」,也常存在地毯、毛毯、被單和窗簾布上,特別是在臥室中床墊、枕頭、棉被套等掉落皮屑多的地方。 由於塵螨在溫熱且潮濕的環境最容易生長繁殖,所以對在台灣的氣喘病人來說,塵螨是最常見的過敏原。

減少家裡塵螨數目的方法,包括:家中裝潢應盡量簡化(不要使用彈簧床墊,要不然就要用防螨床套包裹,不要舖地毯,沙發椅不要使用絨布套等),被單、枕巾要常清洗(用60度以上的熱水洗滌更好),潮濕的天氣要用除濕機除濕。

# 過敏疾病有多常見?

有關過敏的發生率,國內迄今仍無由政府公佈具體可信的全國性幼兒過敏疾病調查資料。而間接由國外文獻了解現況:異位性皮膚炎約在1015%幼兒發生,過敏性鼻炎約有1020%發生率,過敏性氣喘則約在5%幼兒造成疾病。

以上數據都比某些國內的廠商本身或由廠商資助成立的醫療團體的舉出的數字明顯少得多,而且以上三種疾病在亞洲區及未達充份開發的國家通常發生率更低,可見主要理由為西化日深,才會使飲食及環境因素使上述疾病更形惡化。

在台灣,媽媽們常可聽見「每三個孩子裡就有一個過敏兒」的說法,這是真的嗎?首先,要知道消息的來源是否來自廠商、一些簡略的電訪調查的結果,或是未經檢驗證實的家族史,而這些都是不可信的,甚至醫師們也不知道這些數據的真正來源呢!

再者, 過敏的求證不能光只憑著症狀的詢問就診斷, 而必須要以實驗室診斷做確認, 也就是要經過抽血. 因此,我們首先即要指出切勿隨意相信廣告或未以科學客觀方式的統計資訊,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恐慌。

# 過敏體質天注定?

一般而言,患有確定性過敏疾病(必須經過血液或皮膚的過敏檢查陽性者)父母所生的孩子,罹患過敏性鼻炎、氣喘或過敏性皮膚炎的機會比一般人高。

根據研究顯示,若父母當中有一人「經檢驗證實」確定具有過敏體質(不可以只憑著症狀及描述性的家族史),則生下的孩子有30%會有罹患過敏病的可能;假如父母兩者皆有過敏疾病,生下的孩子得到過敏病的機會則至少有50%以上;若父母都有過敏病,而第一胎也經證實是過敏兒,那麼第二胎再生出過敏兒的機會可達到7080%以上。

目前基因研究已証實:有多個不同染色體上的基因缺損,與過敏疾病有關,它是一個多基因遺傳疾病。雖然如此,學者在研究中也發現,過敏疾病的發生也和環境中的致敏性高低息息相關;因此,過敏疾病和遺傳及環境都脫不了關係。

# 何時可以做過敏檢測?

過敏疾病的診斷通常可以藉由詳細的病史、家族史、身體檢查,以及對於環境及食物過敏反應的敘述(例如:每次房間清掃時都會引發氣喘),就可以得到可能的過敏診斷。

要提醒大家的是,往往父母的仔細觀察紀錄可能比醫師的簡單詢問來得實在而重要。 當有了臨床上足夠的觀察以及反覆幾次過敏的發生,就可以進行實驗室檢查加以證實。

以下提出幾個簡單的檢查原則提供參考:

等孩子的免疫系統成熟後再做檢查。一般認為在三歲以後,對診斷過敏疾病的預測準確性才有良好根據。

最基本的判斷方法是做鼻腔分泌物檢查,以了解有否嗜伊紅性白血球(一種和過敏有關係的白血球)的數量增加,而不是膿性白血球升高(代表感染)。

有時並非一次檢查即可正確診斷出,例如:受到身體健康狀態或感染讀影響,有時需要多次反覆檢查(鼻分泌物及抽血驗過敏指標),才能有正確的答案。

可以經由抽血檢查和過敏有關的免疫球蛋白質(IgEECP)及IgE抗原特異性抗體。

當已經知道有異常升高的敏指標時,可以進ㄧ步做血液過敏檢查(如RASTCAP)或皮膚過敏試驗(更為敏感、快速而符合經濟效益),以便直接找出致病過敏原。但必須注意,做皮膚測試710天之前,要暫時停止抗組織胺藥物(如果用抽血檢查就不需要停用)。

 如何知道寶寶出現過敏現象或者有過敏體質呢?

基本的觀念是每一個人都可能發生過敏反應,例如:吃了不乾淨或腐敗的食物產生蕁麻疹,但並不代表個體有過敏體質;而過敏體質則是天生就有基因存在,受到外界過敏因素刺激而發生過敏反應。

要知道是否寶寶有過敏體質,需要根據可信的家族過敏史,並經過檢驗證實。 再者,就是在適當的時機作適當的抽血過敏檢查,例如:臍帶血中過敏指標,對於母親IgE數值異常的嬰兒有較佳預測效果,但對於母親的IgE數值正常或母親根本未做檢查者(絕大部分為正常),對嬰兒的預測就受到很大質疑,應該等孩子到滿三歲以後再做IgE檢查才能下正確判斷。

# 如果已知並抽血檢查確認有過敏體質,平時如何幫助孩子改善過敏體質?

首先,媽媽們要有的概念是當孩子尚未或無法證實過敏時,並不需要做什麼預防或改善;只有在已經證實有過敏體質時,才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預防作法。

由於過敏疾病並無法根治,處理方式首重避免引發過敏的環境與食物過敏原,並調整自身免疫機能, 其次才是適當使用抗過敏治療藥物。

已知的幾種重要改善過敏的有效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 家中不要放置絨毛玩具、不要養寵物、不要鋪地毯。

■ 避免二手煙。

■ 換季整理衣物棉被時戴口罩。

■ 以吸塵器代替掃把、適當使用空氣清靜機。

■ 維持家中低潮濕度、不要讓家中潮濕發黴。

■ 窗簾、被單、床罩、枕套等物品常清洗(先浸泡於60度以上熱水後再洗)。

■ 少吃易過敏的食物(如蝦蟹、芒果、蛋、奶類,油炸類食物)。

■ 均衡攝取可調節免疫功能的食物(例如多吃蘋果、葡萄、薏仁、山藥、食物纖維及全穀類)。

■ 雙手經常搓揉鼻翼兩側穴道。

■ 早上起床戴口罩或以乾淨手帕蓋住口鼻

■ 正常作息而有充足睡眠,並適度的運動。

# 了解溼疹與異位性皮膚炎是不同的兩種疾病 

溼疹可由許多不同疾病引起,例如過敏性接觸皮炎、刺激性接觸皮炎、脂漏性皮炎、異位性皮膚炎、慢性普通苔蘚等等,並且可依時間發生先後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

異位性皮膚炎則迄今仍真正機轉不明;但是有兩種理論較為學界接受,一為第二型T幫助細胞功能過高(第一型則反而功能低下),以致分泌的細胞素第五及第十三種促使免疫球蛋白E生成並且進一步激發血管內皮細胞發生收縮。曾有研究使用第一型T細胞分泌的細胞素第二種或伽瑪(γ)干擾素投予病患可獲得病情改善。

另一種學說為與脂肪酸代謝障礙有關,尤其是血中奧米伽 ω-6脂肪酸缺乏的幼兒較易有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相反地,當學者以其代謝生成物PGE1或PGE2治療時可使免疫球蛋白E產生量減少而使病情減輕。

注意過敏疾病的發生年齡 

通常異位性皮膚炎多在出生後第二至六個月時間開始發生,而過敏性鼻炎則多在三歲以後(特別在4~6歲時)才有致敏反應發生,隨後才有症狀產生。

而大部分的氣喘則在五歲以前發生。因此,父母親應對發生年齡十分注意,不應該也不必要過慮於太早發生的「類似」過敏疾病,通常它們並不是真正的過敏疾病(經過長期追蹤及實驗室檢查後)。

需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雖然異位性皮膚、過敏性鼻炎常從某些醫師口中說出,但只是一種臆斷而非真正經過證實過,是以不宜「自動」的將幼兒貼上過敏兒的標籤,反而給了孩子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因而限制其活動及飲食)。

再者, 雖然有約20%的幼兒在上呼吸道感染時被聽到有喘鳴聲,但年齡達六歲時,其中的70~80%已不再出現,因此我們要提醒家長及兒科醫師們,只宜以更謹慎小心態度更長時間觀察過敏疾病,卻不應以單純外觀表徵,例如臉上紅色皮疹或流鼻水、呼吸喘鳴聲等即下論斷,如此便失去了客觀科學態度,也對幼兒早期的營養照顧,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為太多的自以為寶寶是過敏兒的媽媽,會不自覺的禁止及控制寶寶對某些食物的進食,反易造成生長不良)。

# 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條件-應該小心謹慎記錄症狀以及有足夠觀察時間

早在 1930年代,Hanifin及Rajka兩位醫師即提出診斷異位性皮膚炎的條件,並且也一直被持續沿用至今,至少需符合三個主要及三個次要特徵才可做出診斷。

由以下表格即可顯示,此一診斷必需在十分嚴謹條件下,才可做出正確診斷,切勿和寶寶切身利害開玩笑。因此, 只看過一次的皮膚濕疹就馬上斷定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情形, 請家長要特別當心是否有誤 表一.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原則

主要診斷 1. 皮膚劇癢 2. 典型的皮疹外觀及分佈區域 

3. 慢性或反覆發生皮疹 4. 家族病史中有經實驗室確認的過敏疾病

次要診斷 1. 乾燥皮膚 2. 乾癬/手掌紋路過多 3. 手或腳掌皮疹 4. 口角炎 

5. 乳頭溼疹 6. 易生成種種皮膚感染 7. 紅皮症 8. 毛囊週邊擴張 

9. 白色糠疹 10. 早發性疹 11. 細胞免疫力降低或改變 12. 復發性結膜炎 

13. 眼球深色化 14. 眼球下方皺痕 15. 頸部前緣皺痕 16. 角膜乾燥 

17. 易伴出汗的皮膚癢 18. 情緒不穩或易受影響 19. 食物不耐受症 

20. 白色刮痕的皮膚 21. 免疫球蛋白E上升 22. 血液檢查呈現嗜伊紅性白血球增生

# 過敏性鼻炎的診斷方法

這種疾病的診斷更需要有一系列反覆發生之症狀(鼻子症狀及全身症狀),季節變化的差異、引起誘發的環境因素以及發生症狀的時機是否合理。最後則需要有鼻子分泌物中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 或者抽血檢驗過敏指標以及過敏原的檢測才能做確認. 通常鼻過敏症狀是在多年進展後逐步惡化加重,很少病童會在一開始有症狀後即造成明顯變化。

尤其在五歲以下幼兒,要將過敏症狀與反覆發生的上呼吸道感染區分是十分困難的。 一位好的兒科醫師會認真觀察症狀演變,並會要求家長配合記錄每一次症狀的表現、時間及持續期間,才願意做出最後的正確診斷,而絕不會匆忙的遽下粗糙的結論。

我們可以提出幾個簡單的判斷原則供家長們參考:

一、 過敏性鼻炎通常不會一來便惡化迅速,而會逐漸症狀加重。

二、 感冒幾天後產生的黃鼻涕與倒流十分常見,請千萬不可依據此一變化就隨便當成過敏性鼻炎。

三、 過敏性鼻炎通常會有鼻腔黏膜腫脹且呈蒼白化,分泌物多為澄清或白色,而非黃膿稠狀鼻涕。

四、 最好的判斷方法是要求醫師做鼻腔分泌物檢查以了解有無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而不是膿性白血球升高。

五、 並非一次檢查即可正確診斷出,有時需要多次反覆檢查(鼻分泌物及抽血驗過敏指標),才能有答案。

# 過敏性氣喘的診斷 此種疾病的診斷必需符合三條件:

一為陣發性的呼吸道阻塞症狀,

二為上述症發生後至少可以部分緩解,

三為其他肺部疾病必需先予排除。

家長們必需清楚了解的另一件事情是,細支氣管炎的發生率遠遠高過於氣喘, 兩者之別首在一為病毒, 一則為氣管收縮現象,再者前者必然有痰累積需要拍痰化痰方可治癒, 後者則不必化痰也不必拍痰。

如若醫師雖聽到喘鳴聲但又有多量痰聲,應該將診斷導向感染性炎症 而非氣喘。 我們再次提醒家長,不要忘記看病的基本權利─即要求醫者坦白實在的說明診察內容, 說出他看得到及尚未得知的資訊,才不會導致過於草率的「誤診」。

# 父母親對於過敏疾病的正確心態

先做父母親本身的正確診斷:由於嬰兒過敏病是遺傳體質,因此父母親是否表現症狀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也要確實要求內科或耳鼻喉大夫做鼻分泌物嗜伊紅性白血球檢查、排除是否因鼻竇炎症候誤認為過敏性鼻炎以及直接抽血做過敏指標檢查(如IgE或ECP)或進一步找出可能食物與環境過敏原。

而異位性皮膚炎則需經過至少半年以上觀察與是否符合條件才可以確認,而氣喘病則需釐清是自兒童時期延續者亦或是成年期才發生者,只有前者才可能是遺傳體質而會影響幼兒;並且也需要與成人的氣管炎、工作環境不當吸入物引起之症狀做良好鑑別。

觀察期中仍要給寶寶足夠的「嘗試」機會:常見父母親因為醫師「不經意」的說詞受到威嚇,在未經求證做檢查的情況下,便斷然否決了寶寶原本對副食品及環境探索的自然進展。例如已五個月並有明顯厭奶,但卻因可能有過敏而不願也不敢餵食副食品,致使寶寶體重停滯甚至減輕,而也因不能滿足對副食品的需求,而吵鬧不休。 再如因為害怕環境過敏,不敢讓幼兒到公園玩、不敢讓寶寶以手碰觸小動物而影響其觸覺訓練與環境探索意願。

我們仍要告訴父母親,在未經確定診斷前,不必要也不應該阻止寶寶接受食物及環境的刺激訓練,因為只有從嘗試錯誤中,才能真正明瞭寶寶的過敏反應對象是什麼。

# 過敏疾病的治療

1) 異位性皮膚炎確定診斷之治療及預後 主要之治療原則為給予皮膚足夠的水分,

避免引起過敏反應的前趨物質,局部使用抗發炎藥物,全身性抗組織胺使用

以及當有繼發性感染時使用抗生素;而其預後為20~40%患兒會持續至成人期;

但是其餘大部份幼兒將會免於此一疾病,而只有在暴露於外來刺激物時表現出發癢及皮膚炎性變化。

2) 過敏性鼻炎已確診的治療與預後 治療則分為三個方向,即一為避免過敏原或施予環境控制,二為給予減緩過敏發炎反應藥物並治療鼻竇炎併發症, 三為施予為患兒量身訂做的免疫治療(俗稱減敏針)─它通常要在施行第二年才能看到效果,整個過程通常需要四至五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施予生理食塩水灌洗對約50%患兒有效(可以每日一至三次),但切記不可使用一般開水,否則會因其低張性而導致鼻腔黏膜更腫脹)。

其預後在兒童期通常會持續慢性病程,依年齡及季節變化,而呈現惡化與好轉交錯現象,並不易去除。

3) 過敏性氣喘症已確定的治療與預後 治療的目的在於避免慢性擾人的症狀、維持近乎正常的肺功能、維持近乎正常的日常活動量(包括運動),避免反覆氣喘發作以及減少需要急診與住院之頻率,並且提供最低副作用的藥物治療,以符合患兒與家庭的期望。

目前兒科醫師們多依據國際標準治療及預防指標進行上述程序(National Asthma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Program Expert Panel Report),原則上每半年必需重新檢視評估一次,在有改善情況下即可以逐步向下修正治療策略(由愈多愈重治療逐漸減輕)。

其預後則為嬰兒期在感冒時呈現喘鳴者,在六歲時有60%已無症狀;但是若反覆有復發症狀出現在六歲時,則將會有氣道高反應性持續至兒童時期。另外若在三歲以前即有氣喘診斷者,預後通常也較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寶寶屁股三把火 冷氣應維持22至24度   (自由時報 2006-10-16)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父母常因擔心寶寶「受寒」,不但把寶寶包得像肉粽,冷氣也不敢開太大。兒科醫師表示,「小孩屁股三把火」,新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需要散熱,家中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