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除了「養小孩」,家長更需「陪小孩」:

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協助

 

載來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3725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成年後的憂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可能跟小時候的心理狀況有關,長大時面對挫折,就容易誘發。(中央社)

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台灣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且有自殺意念6個月盛行率為3.1%,意即每10萬名孩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

根據研究,兒少常見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其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最高,比對健保資料庫卻發現盛行率很低,其他精神疾病盛行率也明顯低於此次田野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孩童沒有得到應有的診斷和治療。

高淑芬受訪時表示,過去研究發現,ADHD孩子常是因為明顯影響到他人,才會被帶來就醫;有些孩子因為不想上學、不想跟爸媽分開、不敢上台報告,情緒低落等症狀,但爸媽可能因對精神疾患缺乏認識,或不知道怎麼處理,常低估兒少心理狀況可能對未來產生影響。

小時候的心理狀態,影響成年後得憂鬱症

已有很多實證資料顯示,成年後的憂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可能跟小時候的心理狀況有關,長大時面對挫折,就容易誘發。ADHD如果沒治療,也可能導致未來的行為障礙、焦慮、憂鬱,且比較容易使用成癮物質。

高淑芬說,有些成人個性封閉、不信任別人、有社交障礙,很可能小時候就有相關症狀、沒有健康成長;如果小時候有獲重視、及時評估治療,精神疾患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

「精神疾患就跟糖尿病、胃病一樣,可以治療」,高淑芬說,社會氛圍對精神疾患污名化,也會影響就醫意願,或認為就醫就是要吃一堆藥;但「就醫和吃藥是兩回事」,大部分的孩子接受評估後只需要行為、心理治療就能改善,很多孩子接受治療後,後續都發展得很好,不需要在精神疾病上貼標籤。

台灣只注重兒童生理健康而忽略心理

高淑芬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台灣兒少的精神狀況跟歐美調查結果相似,和亞洲其他國家應該也差不多;但嚴重的是,比起其他國家,台灣政府目前還只注意到兒童生理問題,「忽略心理不健康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精神疾患的評估和治療愈早開始愈好,高淑芬說,面對少子化危機,政府應該珍惜每一個孩子,積極建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空間,有正向的情緒發展和抒壓訓練,才有健康的人格,讓智能、潛力得以發揮。

高淑芬建議,政府應協助家長「養小孩」,尤其現代家長忙著拚經濟,育兒時間受壓縮,政府協助提振經濟外,也應多提供社區支援,如場地、志工等,帶孩子念故事書、陪孩子寫作業、做運動、打球等,不用花很多錢,但效益值得期待。

父母陪伴少、品質下降,都會影響孩童心理健康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受訪時表示,青少年是成長關鍵時期,從兒童轉向大人,面對世界的衝擊,內心可能有很多矛盾,加上荷爾蒙分泌改變,情緒容易不穩定。尤其孩子成長需要穩定環境,但社會變動很大,加上家長忙碌,能給孩子的支持力量減弱。

一名高中生常出現尋死念頭,細究原因,是媽媽常愛拿兩個姊姊的成績跟她比較,「別人做的到,妳怎麼做不到?」「我花錢給妳學這麼多東西,妳表現怎麼這麼普通?」,家長不自覺的「白目言語」,對孩子造成很大傷害,幸好遇到好醫師,及時把孩子從懸崖邊拉回來。

高淑芬說,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當爸媽,或搞錯方向,以為對孩子好就是上很多才藝課、買名牌衣服、包包、「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或是孩子想要好好跟爸媽講話,但大人顧著忙自己的事情;甚至看到孩子只會問「功課寫好了嗎」「成績怎麼退步了」。

「小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跟爸媽在一起、好好吃飯、好好玩」,高淑芬說,但爸媽處在經濟高壓環境,育兒時間被壓縮,一有空閒可能就滑手機,陪伴孩子品質下降,親子互動不夠,孩子如果有狀況,可能也不想跟家長傾訴。高淑芬說,小孩是相對弱勢的一群,他們如果生病,需要仰賴大人協助,帶他們看醫生。家長、老師的角色至為重要,應撕掉對精神疾病的標籤、正視心理疾病對孩子影響,才能真的幫助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寶寶屁股三把火 冷氣應維持22至24度   (自由時報 2006-10-16)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父母常因擔心寶寶「受寒」,不但把寶寶包得像肉粽,冷氣也不敢開太大。兒科醫師表示,「小孩屁股三把火」,新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需要散熱,家中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