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關注孩子的注意力
(Part 3)
轉載 學前雜誌102年10月
@ 注意力問題4大提醒
提醒1.學齡前是培養注意力的敏感期
從研究上可知道,注意力在大腦中是由不同的腦區共同掌管,共分成「警覺性」、「導向性」和「執行控制」三大網絡,而且這三大注意力網絡彼此之間採取獨立但又會相互聯繫的方式運作。
學者洛達近期的研究已發現,想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學前階段會是一個最理想的時間點(見下表);他的團隊也初步證實了,注意力有可能透過後天的行為訓練而增強,為有注意力困擾的幼兒家庭帶來了希望。
注意力網絡 |
負責的任務 |
發展的敏感期 |
導向性網絡 |
讓人們能夠在眾多刺激中,選擇需要的資訊 |
4歲 |
執行控制網絡 |
負責衝突監控、解決,計畫和做決定,以及抑制或克服習慣性動作 |
4~7歲 |
警覺性網絡 |
讓人們能夠維持在警醒狀態,隨時準備好做出反應 |
青少年期~成年 |
◥資料來源:《大腦、認知與閱讀:注意力與閱讀篇》信誼出版
提醒2.別輕易為孩子貼上「過動」的標籤
孩子的不專心,其實是對外發出的一種求救訊號,表示他遇到困難,但並不表示都需要靠看診、吃藥才能改善。張學岑醫師以多年的兒童心智科門診經驗指出,焦慮的爸媽和幼師雖然都聽過「過動症」這個名詞,但卻對它沒有足夠的認識。真正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時都只能維持很短暫的時間。如果孩子只是在進行某幾個活動時特別不積極,但是一到了他有興趣的活動時,都能玩得很專注,爸媽是不需要擔心他有過動症的問題的。
本次諮詢的專家群,對於很多爸媽與幼師不瞭解與尊重幼兒的發展需求,動不動就要求孩子做過動症檢查、主動要求醫師開管制藥,寧願證實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問題或花大錢上專注力課程,也不願面對與改善自己的教養態度的現況,感到相當憂心。張學岑醫師指出,過動症這類大腦疾病在台灣和世界上的比例約在5%~10%之間。注意力是持續發展的一種能力,有許多輕微的注意力問題,其實可透過行為訓練改善,只是需要花點時間,但很多爸媽和老師都不肯等,目前全台約有高達六成過動症的孩子服用藥物控制。
利他能這類過動症藥物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可緩解過動的症狀,臨床上常見影響食欲、嘔吐、產生幻覺等副作用,屬於第三級管制藥物。張學岑醫師表示,除非有嚴重衝動、容易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症狀(如:衝向火或車),6歲以下的幼兒不能用藥。不過,因為目前除了兒童心智科,精神科、復健科和家庭醫學科都可以開藥,在用藥標準上可能有寬鬆不一的問題。
注意力缺失症依病徵共分成注意力欠缺、過動或衝動以及混合型三大類。
評估時必須經過爸媽、幼師、保母等不同主要照顧者填寫評估表,交由臨床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統整評斷。若發現孩子的行為符合某一面向的其中6點,並在兩個以上活動場所都如此(如:家裡、幼兒園或保母家),且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才可能有過動症的疑慮。
如果爸媽對家中小小孩的注意力有疑慮,建議先諮詢熟悉孩子發展歷程與病史的小兒科醫師,再至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復健科或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做進一步診查。
注意力欠缺9面向 |
過動/衝動9面向 |
●粗心大意,課業上常粗心犯錯 ●很難持續專注於某樣工作或活動 ●聽別人說話時,心不在焉 ●無法完成他人交代的事情 ●做事毫無條理 ●逃避要花心思的活動 ●丟三落四,連每日必用的東西也不例外 ●易被外界刺激吸引 ●常忘記事情,需要他人提醒 |
●無法安靜坐著,身體總是扭來扭去 ●坐不住,所以常在課堂上離開座位 ●不顧危險地跑、跳及爬高等 ●很難安靜地玩 ●不停地在動 ●話很多 ●無法等待 ●常打斷別人進行中的活動或談話 ●問題還沒聽完就想回答 |
資料來源:《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IV-T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