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為什麼寶寶經常感冒?

不少媽媽很煩惱,寶寶為何「常」感冒?小兒科醫師提醒妳,需先釐清寶寶感冒的次數是否真高於平均值?以及罹患的是不是感冒!要讓寶寶少感冒,需從居家環境與衛生清潔習慣的改善做起。

針對寶寶最常罹患的感冒,周怡宏小兒科診所周怡宏院長給了一個清楚的定義:感冒,正確的名稱是上呼吸道感染,由一群大約兩百多種的感冒病毒所引起,是一種身體對外來入侵病源的發炎反應,所造成的臨床症狀表現。

 

寶寶正常的感冒頻率

周怡宏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成人平均的感冒頻率為一年34次,小孩約68次,大約是成人的兩倍之多。台灣的衛生單位並沒有作相關的研究,幾年前長庚醫院曾做過門診方面的調查報告,台灣6歲以下的孩子感冒生病的頻率約為一年1012次,平均一個月感冒一次。

台灣因為地狹人稠,氣候潮濕,有利於感冒的飛沫傳染,所以寶寶感冒的頻率,會比地廣人稀的國外寶寶高。另外,照顧者的衛生習慣(例如洗手)也沒有像國外要求得那麼嚴謹,因此台灣寶寶得到感冒的機率會高一些。

周怡宏醫師指出,6個月以上的寶寶若已經開始了團體生活(只要照顧者還有照顧其他寶寶,或是家中有兄弟姊妹都算),如果一個月感冒一次,並未超過國內的平均標準,可視為正常,不必過度擔心。

 

六個月內的寶寶仍有可能會感冒

很多人認為,6個月內又吃母奶的寶寶,因為體內有來自母親的抗體,所以應該不容易感冒。周怡宏醫師認為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引起感冒的病毒高達兩百多種,媽媽無法對每一種病毒都有抗體,若媽媽沒有特定的病毒抗體,代表寶寶對於這種病毒也不會有保護力。

還有,照顧者的衛生習慣也很重要,從外面回來、接觸寶寶前都有如實地洗手嗎?爸爸媽媽或是其他家人生病時,有做好隔離措施嗎?是否能夠抗拒親友間任意抱、親寶寶的要求?有時大人生病時症狀不明顯,只是有輕微的喉嚨痛而已,若無警覺並做好隔離措施,透過飛沫,很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寶寶。

當然,這個階段的寶寶因為體內有母親的許多抗體,所以就算是得了感冒,症狀也會比較輕微,通常不會發燒。

 

釐清寶寶打噴嚏、流鼻涕的原因

有些媽媽看到自己的小孩一年四季都在感冒,覺得很苦惱,常會問小兒科醫師:「醫生,為什麼我的寶寶常生病?」

周怡宏醫師提醒家長,有時候「覺得」寶寶老是在感冒,可能是一種主觀感覺,未必是客觀現實。依據他的經驗,檢查過這類媽媽認為「常感冒」的寶寶後,有不少孩子其實並沒有鼻腔和喉嚨的紅腫反應,所以並不是真的感冒。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時是媽媽太多慮,以為寶寶一個月感冒一次的頻率都算高;或是發生誤解,把寶寶類似感冒的症狀,當成了感冒。

以下三種原因,可能會導致寶寶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甚至咳嗽的「類感冒」症狀:

環境不佳

如果照顧者沒有常常打掃居家環境,或是堆積過多雜物,造成空氣不流通,家中會變成過敏原與病菌、病毒累積繁殖的溫床,導致寶寶鼻腔的自然分泌物較多,就會呈現常流鼻涕、打噴嚏、鼻屎較多的症狀。

過敏

周怡宏醫師指出,呼吸道過敏症包括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氣喘,是由於呼吸道中的免疫細胞,對突然進入的過敏原產生過度的免疫發炎反應所造成的臨床症狀表現。感冒與過敏不容易區分,不只家長容易混淆,有時連小兒科醫師也不容易立即區分清楚。

感冒除了有鼻子症狀之外,通常會伴有喉嚨痛、咳嗽,嚴重的還會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甚至噁心、腹瀉。而過敏性鼻炎俗稱鼻子過敏,常見症狀有連續性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三大症狀,而且鼻子、眼睛、喉嚨常有搔癢感,因此患者會想要揉眼睛、揉鼻子及清喉嚨。


上次感冒沒處理好

有時寶寶的感冒會一直滴滴答答沒完沒了,是因為上一次感冒後期,清潔沒有做好,還有鼻屎、鼻涕卡在寶寶鼻腔後端(寶寶鼻腔較窄,容易有此現象),既看不到也難以清理,無法靠打噴嚏或是到醫院做吸抽處理,這時就要用蒸氣治療,讓殘留的分泌物軟化後排出,可能會由鼻腔流出,或是倒流至喉嚨處吞下,分泌物清理乾淨後症狀就會解除。

寶寶常感冒的原因

撇除之前不屬於感冒的情況,若妳的寶寶一個月感冒兩次以上,的確是屬於容易感冒的族群。寶寶容易感冒,除了不良生活習慣與先天體質問題(例如先天免疫機能低下)之外,以下原因是家長更需要特別注意的:

處於容易被傳染的環境

家裡孩子較多,有些哥哥姐姐念國小或幼稚園,若衛生習慣又沒建立好,寶寶就會收到兄姐的「病毒禮物」,常常感冒。

若是將寶寶托給保母或是阿嬤帶,而保母不只照顧一個小孩,是同時照顧34個寶寶,這就與一個小型學校無異,仍應多多注意小心。

周怡宏醫師指出,一般人有把寶寶托給保母帶比較不會生病的印象,但這是一種迷思。因為家長對幼兒園等公共環境比較會要求,因此幼兒園為了招生,空間都設得較為寬敞、空氣較流通。相對的,保母多是在自己的家裡帶孩子,如果家長對保母的居家環境整齊、清潔、空氣流通與否不大要求,而一起帶養的寶寶中又有人感冒,那還沒生病的寶寶,其實就與在幼兒園的孩子一般,似乎只能「挫著等」了。因此,周怡宏醫師提醒家長,對於幼兒園與保母家庭空間,應該要有一致的清潔、整齊要求。

臨床經驗裡顯示,幼兒園的寶寶生病除了一般感冒之外,較易得到流行性的疾病(如流感、腸病毒等),由保母帶的寶寶若生病,多是得到一般感冒或是腸胃炎。

鼻腔沒有常保持清潔

若寶寶的鼻腔很髒,卡了許多鼻涕、鼻屎等,就會變成病毒容易附著的溫床。因此周怡宏醫師提醒爸媽,若不希望寶寶常常感冒,一定要注意使寶寶的鼻腔保持清潔。人的鼻腔有前面寬、後面窄的特性,因此在接近鼻孔、肉眼可以看到的地方,若發現卡了一些髒東西(如鼻屎),可以用沾濕的棉花棒伸進去清一清;若是位於鼻腔後端看不到的地方,則一定要使用蒸氣吸入治療。

做蒸氣吸入治療不一定要去診所或購買機器,可以在浴室把熱水開到最大,使裡面充滿蒸氣,讓寶寶在蒸氣房裡待個20分鐘就可以了。若寶寶得了感冒,建議每隔56個小時做一次,最少也要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讓寶寶鼻腔深處卡住的髒東西可以軟化排出,保持鼻腔內的光滑乾淨,病毒就較難附著、孳生。

上幼兒園的寶寶如何避免感冒?

周怡宏醫師表示,要使幼兒園別成為病菌傳播的溫床,有賴於幼兒園的正確認識與家長的公德心。例如幼兒園能否正告家長,別把生病的寶寶送進園所,而且做到對病童托育的確實拒絕?寶寶生病時,家長也應讓孩子在家休養,別把寶寶送進園所造成他人的感染。兩方面一起努力,才能使寶寶在幼兒園被傳染感冒的機率降低。

寶寶不常生病的帶養方式

周怡宏醫師指出,要讓寶寶成為不常生病的「健康寶寶」,爸媽除了要注意給寶寶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從小養成寶寶運動的習慣外,還有兩個常忽略的細節要特別注意:

洗手要擦乾

勤洗手是大家琅琅上口的衛生習慣,但是若洗手後沒有確實擦乾,周怡宏醫師認為比沒洗手更糟!原因是寶寶喜歡東摸西摸,沒擦乾的小手使病毒、病菌附著的機率更大!而且潮濕的雙手也有利於培養細菌,若不小心吃進肚子裡,就會導致生病,所以爸媽一定要從小養成寶寶洗手後徹底擦乾的好習慣。

閃避感染者

周怡宏醫師指出,教寶寶察覺「哪裡有病菌、病毒敵人」的教育,可以從6個月大時就開始。例如教寶寶看到有人打噴嚏、咳嗽時,就把頭轉開,不要眼睜睜地讓對方的飛沫噴到臉上;等寶寶開始團體生活後,也要教他不要去抱、親已經在發燒、嘔吐、打噴嚏、咳嗽的小朋友。總之,讓寶寶從小就知道要閃避感染者、保護自己的健康,可以降低被傳染感冒的機會!

周怡宏醫師

現任/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經歷/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助理教授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美國貝勒醫學院德州兒童醫院研究員
   美國農業部休士頓兒童營養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父母需知兒童肌膚防曬品十原則

@ 以往發表的一篇皮膚保護文章

敏盛醫療體系婦幼總監 周怡宏醫師     (自由時報97/8/16) 

今年夏天,艷陽時常高照,門診中偶可見到因不當曝曬造成輕度曬傷的孩子,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大部份的父母親或者照顧者並沒有使用防曬品的觀念,導致上述的情形出現。由於孩子無法避免在戶外的陽光下活動與遊戲,加上醫學研究也顯示在兒童時期就已接受到絕大部分的陽光曝曬量(超過一生之中的80%以上);因此,為了防止孩童遭受到過度的陽光曝曬,應該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使用適當的防曬品,幫助保護細嫩而未成熟的皮膚。依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實證性建議,筆者列出以下使用防曬品的十大重要參考原則,提供家中有嬰幼兒的父母做為使用根據:

1.使用防曬係數(SPF)至少30或更高的防曬品:一般認為寬廣光譜的防曬品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AB (UVAUVB)影響。防曬品的形式則可以採用乳液、膠凍、乳脂或者軟膏等其中之ㄧ。

2.在可能的陽光曝曬活動之前至少30分鐘,應該先行塗抹防曬品預防。

3.應使用防曬品於將被暴露在陽光下的所有皮膚,包括鼻子,耳朵、脖子、頭皮和嘴唇。防曬品使用時需要根據產品標示建議的用量均勻地塗抹在皮膚上。多數的防曬品並不是完全地有效的理由在於沒有正確地使用。通常約需使用10-15毫升塗敷在孩子的皮膚上

4.防曬品需要每隔23個小時使用ㄧ次,尤其持續地在陽光下活動、游泳或者流汗很多的情況下。如果孩子流汗很多或是泡在水中,因為水在皮膚上會相當程度地減少防曬品的保護效果,SPF的保護價值將會減少。此外,防曬品的效果也會受到風量、濕度和高度的影響。

5.使用有SPF 30或更的脣膏或者乳液,以保護嘴唇免得受到曬傷

6.高海拔處或熱帶氣候的地方應該使用更高的SPF的防曬品

7.一些防曬品可能具有防水性,並且可以保護在陽光下大約40分鐘的水中活動,即使如此,在水中活動仍應較常使用防曬品。此外,潮濕的皮膚容易灼傷,因此即使不認為有曬傷,仍應保護皮膚。游泳時穿著T恤並不能保護皮膚,除非防曬品塗抹在T恤之下。

8.如果孩子的皮膚對於防曬品有過敏反應,應該仔細挑選不含對胺基安息香酸(PABA),防腐劑以及香料的防曬品,因為以上成分較易造成不良的皮膚反應。

9.如果孩子在外活動有很高度的陽光曝曬,建議使用物理性防曬品,例如氧化鋅乳液(),它可以完全阻絕陽光到達皮膚上。

10.如果孩子需要同時使用防曬品及含有敵避 (DEET)成分的驅蟲劑,請勿使用含有兩者的產品。可以先使用防曬品,再使用驅蟲劑,而且防曬品必須每兩小時重複塗抹使用。 

如果能夠做到上述十大重要防曬準則,相信您家中的小寶貝能夠度過一個愉快的夏日時光。

 


一起關注孩子的注意力 (Part 3)

轉載 學前雜誌10210 

@ 注意力問題4大提醒

提醒1.學齡前是培養注意力的敏感期

從研究上可知道注意力大腦中是由不同的腦區共同掌管共分成警覺性導向性執行控制三大網絡,而且這三大注意力網絡彼此之間採取獨立但又會相互聯繫的方式運作

學者洛達近期的研究已發現,想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學前階段會是一個最理想的時間點(見下表);他的團隊也初步證實了,注意力有可能透過後天的行為訓練而增強,為有注意力困擾的幼兒家庭帶來了希望。 

注意力網絡

負責的任務

發展的敏感期

導向性網絡

讓人們能夠在眾多刺激中,選擇需要的資訊

4

執行控制網絡

負責衝突監控、解決,計畫和做決定,以及抑制或克服習慣性動作

47

警覺性網絡

讓人們能夠維持在警醒狀態,隨時準備好做出反應

青少年期~成年

資料來源:《大腦、認知與閱讀:注意力與閱讀篇》信誼出版

提醒2.別輕易為孩子貼上「過動」的標籤

孩子的不專心,其實是對外發出的一種求救訊號,表示他遇到困難,但並不表示都需要靠看診、吃藥才能改善。張學岑醫師以多年的兒童心智科門診經驗指出,焦慮的爸媽和幼師雖然都聽過「過動症」這個名詞,但卻對它沒有足夠的認識。真正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時都只能維持很短暫的時間。如果孩子只是在進行某幾個活動時特別不積極,但是一到了他有興趣的活動時,都能玩得很專注,爸媽是不需要擔心他有過動症的問題的。

 提醒3.不要過度心急要求速效

本次諮詢的專家群對於很多爸媽與幼師不瞭解與尊重幼兒的發展需求,動不動就要求孩子做過動症檢查、主動要求醫師開管制藥,寧願證實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問題或花大錢上專注力課程,也不願面對與改善自己的教養態度的現況,感到相當憂心。張學岑醫師指出,過動症這類大腦疾病在台灣和世界上的比例約在5%10%之間。注意力是持續發展的一種能力,有許多輕微的注意力問題,其實可透過行為訓練改善,只是需要花點時間,但很多爸媽和老師都不肯等,目前全台約有高達六成過動症的孩子服用藥物控制。 

利他能這類過動症藥物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可緩解過動的症狀,臨床上常見影響食欲、嘔吐、產生幻覺等副作用,屬於第三級管制藥物。張學岑醫師表示,除非有嚴重衝動、容易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症狀(如:衝向火或車),6歲以下的幼兒不能用藥。不過,因為目前除了兒童心智科,精神科、復健科和家庭醫學科都可以開藥,在用藥標準上可能有寬鬆不一的問題。

 提醒4.注意力不足得經過審慎評估

注意力缺失症依病徵共分成注意力欠缺過動或衝動以及混合型三大類

評估時必須經過爸媽、幼師、保母等不同主要照顧者填寫評估表,交由臨床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統整評斷若發現孩子的行為符合某一面向的其中6點,並在兩個以上活動場所都如此(如:家裡幼兒園或保母家),且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才可能有過動症的疑慮。

如果爸媽對家中小小孩的注意力有疑慮,建議先諮詢熟悉孩子發展歷程與病史的小兒科醫師,再至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復健科或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做進一步診查。

 BOX 注意力缺失症(ADHD)臨床診斷標準

注意力欠缺9面向

過動/衝動9面向

●粗心大意,課業上常粗心犯錯

●很難持續專注於某樣工作或活動

●聽別人說話時,心不在焉

●無法完成他人交代的事情

●做事毫無條理

●逃避要花心思的活動

●丟三落四,連每日必用的東西也不例外

●易被外界刺激吸引

●常忘記事情,需要他人提醒

●無法安靜坐著,身體總是扭來扭去

●坐不住,所以常在課堂上離開座位

●不顧危險地跑、跳及爬高等

●很難安靜地玩

●不停地在動

●話很多

●無法等待

●常打斷別人進行中的活動或談話

●問題還沒聽完就想回答

資料來源《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IV-TR

 


一起關注孩子的注意力 (Part 2)

轉載 學前雜誌10210

@ 想讓幼兒專心 先排除6 大外在干擾

除了幼兒個人的生理與心理層面的因素外,來自幼兒自身外的客觀環境中,也有相當多的外在因素,會干擾孩子學習時的專注程度。爸媽在抱怨與指責孩子不專心之前,請先檢查一下是否犯了以下6種類似的錯誤!

因素1.過早接收過量的聲光刺激

你家孩子是先接觸書本,還是iPad?面對一出生就被電視、電腦、平板和手機團團包圍的螢幕世代,張學岑醫師發現,近期有很多學童病患在閱讀時常出現跳字問題。就她的觀察,讓幼兒過早接觸聲光效果超量、跳躍閃動的3C產品,可能已改變了幼兒注意力的型態。

閱讀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能力。當進行閱讀活動時視覺必須一行一行搜尋,孩子也必須停下來思考,但看電視或玩電動時,大量、持續且快速跳出的聲光與影像刺激會同時動用孩子的視覺、聽覺與觸覺,單用視覺搜尋文字的比例會大幅降低。張學岑醫師指出,因為兩者訓練出來的學習模式是大不相同的,所以當大人要求習慣聲光刺激的孩子閱讀紙本書,或者看著安靜的綠黑板時,他自然無法專心。

因素2.學習環境過度紛擾

根據研究,注意力牽涉到腦部的成熟度,所以年紀愈小的孩子,注意力自然也愈低。不論在家中或是學校裡,孩子在學習環境中,通常得同時面對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而來的各種刺激。當你希望孩子專心看書,但環境中同時出現了孩子喜歡的多種玩具、吸引他的擺設、電視的聲音,以及一些來自食物的香氣時,注意力本來就弱的孩子,很容易就會分心。

因素3.學習的難度不適當

信誼實驗幼兒園園長林意紅指出,有些能力不錯的孩子可能因為太過簡單、缺乏動機,而顯得漫不經心。同樣的,當學習難度過高時,也會讓孩子無法專心,例如:對幼兒發展沒概念的大人,若要求4歲孩子完成100片拼圖或學寫字,孩子可能因為活動太難、挫折太多,而顯得意興闌珊。但學習教材難度不當,卻是坊間多數以認知學習為導向的幼兒園,存在已久的問題。在台北市擔任學前特教巡迴輔導老師已12年的洪馨徽老師指出,到園巡訪時常見到很多幼兒已被迫跳級學寫注音或英文、算二位數加法。

看著小肌肉能力有限,而持續把超出格子的字跡擦到簿子破掉的小小孩,以及明明需要透過具體操作學習,卻得演算抽象數學題的孩子,他認為這些孩子不專心,才是正常現象。

因素4.引導或教學技巧不足

除了教學內容與教材不適當,臨床常遇到諮詢專注力問題的周怡宏醫師也提醒爸媽:「當老師抱怨你的孩子不專心,你得確認班上其他孩子有相同的問題嗎?如果有,那就要注意可能是老師的教學或教室管理技巧不夠純熟。」

事實上,不管在家中或幼兒園裡,如果引導方法不佳,是無法期待注意力有限的幼兒能學習新事物的。特別是在人數眾多的班級裡,過小的音量、沉悶單一的語調、毫無互動的上課方式,都更容易讓孩子昏昏欲睡或是東張西望。

因素5.過度寵溺、缺乏管教

進入幼兒園的團體生活後,原本在家中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孩子,必須學習認同、理解並遵守規範。如果孩子在家中常常我行我素、缺少自我控制的練習(如︰一邊吃飯一邊玩、不願等待),也會影響注意力的表現。

這些被寵壞的小霸王,在幼兒園裡出現干擾其他孩子與課堂秩序的衝動行為,通常會大增,除了造成老師帶班教學的困擾,也有可能被其他爸媽誤認為有過動問題。

因素6.學習滿檔與限制過多

林意紅園長指出,很多大人常會把孩子的學習行程排滿檔,讓孩子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專注力很有限的孩子,根本不可能隨時保持在專注狀態!

有些爸媽基於學習效果的考量,總會緊迫盯人或忍不住干涉學習歷程。比如:當看到孩子一直玩玩具車,會忍不住質疑孩子:「玩車子有用嗎?去玩樂高嘛!」其實,孩子如果做事時經常被干擾,就要重新開始醞釀心情,進入專心的時間自然也會拉長。

@ 培養注意力的實用策略

大腦是負責注意力的中樞,但一個人要能專心,其實牽涉到很複雜的機制。雖然影響孩子注意力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實在不少,但我們可從原因中歸結出「人」還是影響孩子注意力的最終關鍵,而「爸媽」在增進幼兒專心度的過程中,更是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以下,整合不同領域專家的建議,提供爸媽在生活中日日可行的幼兒注意力培養策略。

生活習慣篇

想讓孩子專心學習,醫師建議爸媽必須回歸到生活的根本。

 策略1.讓孩子吃對的食物

l   避開糖分、咖啡因和人工色素

從神經生理學研究上可發現,注意力不足(ADHD)與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這兩類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咖啡因含量較高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奶茶),以及添加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這些食用色素的加工食品,易擾亂幼兒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造成專注的問題;服用過量的糖分也會影響內分泌、導致昏昏欲睡,都應避免孩子食用。

l   吃均衡,吃自家

想讓孩子專心學習,應從每天的第一餐開始。為避開外食風險,建議爸媽提早半小時起床,在家中共進早餐。一杯優質的牛奶(蛋白質)搭配未包餡的全麥吐司、高纖麵包或饅頭(醣類),挑選數種優質堅果(油脂)一把,再將當季當地的新鮮蔬果(維生素與礦物質)切塊單吃、切丁夾入吐司(如:蘋果、番茄)或榨成果汁(保留渣),簡單卻健康。只要均衡攝取優質的食物,注意力自然跟著來。

 策略2.每天運動60分鐘

有些孩子因為動得少,腰部肌肉的耐受力較差,所以沒辦法久坐,常常會想要躺下來、趴下來,或是站起來動一動,自然無法專心上課。如果能讓孩子從小養成每天運動60分鐘的運動習慣,不僅可強建體魄,當腦部的血液循環較好,專注力和學業表現也會更好。

當孩子透過運動發洩了過多的精力,還可以促進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素的分泌,將可以為專注力與正向情緒加分。

 策略3.早睡早起,睡得飽

國外已有很多研究顯示,睡眠不足除了會降低專注力,還會影響腦細胞的修補,造成認知能力方面的傷害。

由於學前孩子的作息大多配合爸媽的生活步調,再加上常為了玩樂而撐著不睡,因此,醫師建議爸媽,應在晚上8點半左右開始進行睡前儀式,以便讓孩子在9點就能入睡。唯有養成孩子早睡的習慣,才能讓他元氣滿滿、專心學習新事物。

教養原則篇

從研究上已看見,專注力是可以經由後天努力而改善的。除了嚴重注意力不足的孩子需要進一步使用藥物,對於多數只是注意力「不夠好」的孩子,專家們有下的提醒和叮嚀:

 策略1.請爸媽作孩子的專心榜樣

想要孩子學會專心,陳富美老師認為爸媽平時的身教很重要。當孩子邀請你陪他一起玩、聽他講故事,很多爸媽口頭上答應了,但卻放不下手邊的工作……,事實上,孩子可以清楚感受到爸媽是不是專心地陪伴。

 如果爸媽能每天專心地做自己喜愛的烹飪或園藝活動,或抽空陪孩子專心玩一場拼圖或樂高,讓孩子看見花時間靜下來好好做一件事情和隨便做出來的成果,其實是天差地別的,就是為孩子做了最佳的示範。

 策略2.提醒孩子感受專一的美好

讓孩子擁有「專心」的美好體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陳富美老師建議爸媽關掉電視、手機,全家人專心地吃頓飯,提醒孩子仔細咀嚼米飯、青菜的滋味,或讓孩子專心感受一個深深的擁抱,體會單純、專一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感受。飯後,全家可以一起或是各自選一件事情專心地做,營造出一種專一而不躁動的家庭氛圍。

當容易分心的孩子開了電視,卻又玩起家家酒遊戲時,可請他做個選擇︰想要先照顧生病的娃娃,還是要先把電視節目看完。這樣的提醒,除了可加強孩子專心的技巧,還可幫助他練習選擇,然後體會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感覺。

 3.協助規劃,提供分段式任務

交代任務給容易分心的孩子時,記得將複雜的任務先化繁為簡,把需要較長時間的工作拆解成幾個段落,一次提供一個階段式任務;指令務必簡單明白,執行前請孩子先複述一次指令,確認他聽懂了,孩子比較能夠在有限的專注時間裡,如期完成。

如果在幼兒園這類教室情境裡,張學岑醫師建議可讓容易分心的孩子,坐到第一排、靠近老師旁邊,或是在他旁邊安排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隨時幫忙提醒進度。

 遊戲與運動篇

幼兒很需要適齡適性的遊戲與互動經驗,以整合發展所有的能力。高麗芷老師建議爸媽手邊一定要備有幼兒發展的參考書,才不會剝奪了孩子接觸各種玩具與遊戲的機會,錯過發展重要能力的敏感期。

如果孩子容易分心,張學岑醫師建議一定要讓孩子遠離3C產品,提供足夠的閱讀和遊戲經驗。林意紅老師建議可在家中幫孩子準備面牆、沒有雜物的遊戲桌,遊戲或閱讀時,一次可讓孩子從三種當中選一種。

以下綜合專家們的建議,推薦幾種遊戲與活動建議給爸媽,希望幫助孩子在快樂地遊戲與活動中,培養出注意力!

 

運動

遊戲

0111個月

拿搖鈴吸引翻身拿取:

趴或坐在滾筒上互動

親子面對面說話、唱歌,提供視覺、聽覺互動

1 211個月

走平衡木、

投球進桶子、

 

追打泡泡、桌面吹乒乓球過線、疊積木塊、拼圖、形狀套套筒、洞洞板穿線

3歲以上

拋接球、騎車、跳繩、牆面投籃球、跑步

123 木頭人、跳房子、盪秋千、串珠、積木、走迷宮、拼圖、各類盤面遊戲

 


  寶寶屁股三把火 冷氣應維持22至24度   (自由時報 2006-10-16)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父母常因擔心寶寶「受寒」,不但把寶寶包得像肉粽,冷氣也不敢開太大。兒科醫師表示,「小孩屁股三把火」,新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需要散熱,家中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