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嬰兒開始餵食副食品的適合年齡為何?

近年來母乳哺餵是國際的主流餵食方式根據世衛組織WHO的建議每一位嬰兒應該以純母乳直接哺餵直到兩歲為止,同時也指出,在嬰兒滿六個月之後,即應該開始每天提供副食品的餵食。但是,對於從小以奶瓶餵食(母乳或配方奶粉)者,由於容易較早產生厭奶的情形,而使得奶量減低,學者專家通常建議滿四個月之後即可以給予餵食副食品,以滿足嬰兒的適當營養需求;相對的,母乳哺餵的嬰兒通常厭奶機會低,若過早給予副食品反而剝奪持續母哺的機會。

過去研究也指出,照顧嬰兒者年齡越低、社經地位越低者、開發中國家或地區,都有較高比例在四個月之前給予嬰兒副食品。至於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則建議嬰兒在四到六個月之間才可以開始餵食副食品,過早餵食容易產生不利於嬰兒健康的狀況,例如嗆到窒息、過敏以及兒童肥胖等問題;但是如果晚於7-8個月大後才餵食,則容易造成營養不足、缺鐵性貧血以及生長落後等現象。

我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目前的建議較傾向於WHO做法,亦即維持嬰兒以純母乳哺育到6個月滿6個月後再添加副食品的建議目的在於希望多鼓勵媽媽們多多餵哺母乳。更進一步說,媽媽們在考慮提供4-6個月之間的嬰兒副食品時,也應該要了解孩子在發展上的準備是否已經妥當(developmental readiness),也就是包括頸部已經挺直不會搖晃,可以扶持維持一段時間的坐姿,進行咀嚼時頭部不會晃動,湯匙餵食時舌頭不會有明顯的排出反射,以及對餐桌上食物表現出明顯的興趣等發展表現都是已經準備好的發展訊號。

由上可知,餵食副食品的時機選擇,與1) 文化差異、2) 照顧者經驗、3) 餵食方式的演變,以及4) 嬰兒的神經發展表現等因素都有關係,因此,結論是每一位嬰兒原則上應在4-6個月後在給予副食品,其中奶瓶餵食嬰兒至少要在滿四個月後才給予副食品,而親餵母乳的嬰兒則等到六個月之後才餵食副食品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語言-  兒童語音發展知多少 (香港政府家庭健康服務機構資訊)

 1. 了解語音的正常發展

 2. 從教導說話/餵食/遊戲當中練習發出聲音 








撫慰哭鬧的寶寶,避免搖晃寶寶

Soothe a Crying Baby and Prevent Shaken Baby

# 撫慰哭鬧的寶寶

寶寶哭鬧有很多原因。某些情況下,如當寶寶感到飢餓、疲乏、無聊或當尿布變濕時, 寶寶會通過哭鬧提示我們其需求。其他情況下,您不一定知曉寶寶哭鬧的原因。有些寶寶較其他寶寶發生哭鬧的情況更多,特別是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

以下情形為嬰兒的正常現象:

斷斷續續地哭鬧。

當您竭力撫慰寶寶時,他卻哭個不停。

晚上疲憊的時候,寶寶哭鬧次數會更多

寶寶可表現為滿臉通紅,雙拳緊握,腹部抽緊,弓背,雙腿蜷縮至腹部或者

雙腿僵硬

長時間哭鬧。

針對寶寶的哭鬧快速作出反應可防止其過於沮喪。這可使其更易被撫慰。

這樣做並不會寵壞他們。

嘗試以下辦法安撫您的寶寶:

* 看看你的寶寶是否餓了。避免讓寶寶進食過多,但其偶爾(例如在快速成長期)可能需要更頻繁地進食。

* 更換濕尿布或髒尿布。

* 給寶寶洗個温水澡。

* 用毯子將寶寶擁入懷中并緊抱住他。

* 將寶寶的頭靠近您的心臟附近。

* 可以給您的寶寶用安撫奶嘴。切勿用繩子將安撫奶嘴掛於寶寶頸部。

* 一邊走一邊輕搖您的寶寶,或者將其放入嬰兒車或汽車玩具中推行一段。

* 用平穩柔和的聲調和寶寶耳語。

* 給您的寶寶輕聲唱歌、哼曲或輕哼。

* 播放音樂,或者打開能夠發出有節奏聲音的家電,比如風扇或烘乾機(切勿把寶寶放在洗衣機或烘乾機上)。

* 調暗燈光,保持房間安靜。

 

對父母和其他照顧者而言,寶寶哭鬧是一件很難應對的事

您也許能想到安撫寶寶的辦法,但不一定每次都管用。某些情況下,無論您如何應對,寶寶都會哭鬧。這很正常,但父母有時會為此感到擔憂。

幼兒哭鬧的原因和嬰兒一樣。幼兒在嘗試學習新事物時也會哭鬧。

心煩意亂時,您將很難安撫您的寶寶。如感到沮喪,您應該稍作休息,讓其他人幫忙照看、安撫您的寶寶。如您獨自與寶寶相處,您應該把寶寶放在安全的地方(例如嬰兒牀),讓自己恢復平靜。

如您感到沮喪或壓力大:

照顧嬰兒和幼兒是一項壓力極大的工作(即使他們不哭鬧)。知道何時您會變得極度焦慮。制定計劃,讓自己恢復平靜。將寶寶以仰卧位置於安全的嬰兒牀上或有圍欄的玩耍區中,然後:

@ 做幾次深呼吸,數到100

@ 去室外呼吸新鮮空氣。

@ 洗臉或者洗澡。

# 鍛鍊。做仰卧起坐,或者爬幾次樓梯。

@ 去其他房間,打開電視或收音機。

@ 給朋友或親戚打電話。

 每隔 5-10 分鐘檢查寶寶一次。

寶寶哭鬧是正常的,但如果您擔心寶寶生病了,請聯絡寶寶的醫生。

如果寶寶有以下情況,請聯絡寶寶的醫生, 尋求建議:

* 哭鬧地太過頻繁

* 哭鬧聲太大、過於刺耳或從不停歇

* 每天哭鬧三個小時以上以及每週三天以上都會哭鬧

 

# 避免搖晃嬰兒

搖晃嬰兒綜合症(SBS- Shaken Baby Syndrome)是由於心情沮喪 的人劇烈搖晃嬰兒或幼兒而對其腦部產生的損害。

寶寶不停哭鬧時,照顧者(如父母、保姆或其他家庭成員)會感到沮喪或憤怒,常常會搖晃寶寶。

搖晃會導致大腦損傷,可能造成:

死亡

失明

耳聾

癲癇(癲癇發作)

腦癱

智力低下

學習問題

行為問題

協調性差

 

無論您的寶寶哭鬧多久,無論您有多沮喪,切勿搖晃或對您的寶寶實施體罰。

吿訴其他照顧者,如果他們感到沮喪,請將寶寶置於安全的地方(例如嬰兒牀)

並聯絡您。吿訴他們切勿搖晃您的寶寶。

在把寶寶交給任何人照顧之前,務必理清以下問題:

1) /她想照顧我的寶寶嗎?

2) 我能在離開前觀察他/她照顧我的寶寶嗎?

3) /她懂得照顧寶寶嗎?

4) 寶寶和他/她在一起安全嗎?

5) 是否吿訴過他/她切勿搖晃我的寶寶?

 相信您的直覺。如果感覺不對,不要離開您的寶寶!

切勿把寶寶交給符合以下任一描述的任何人:

* 當您的寶寶哭鬧時,他/她看起來很惱怒。

* /她説您的寶寶哭得太多。

* 如果您的寶寶哭鬧或者被打擾,他/她可能會生氣。

* 可能因為生您的氣而粗暴對待您的寶寶。

* 曾有過暴力行為。

* 曾因不能照顧自己的孩子而失去監護權。

* 濫用毒品或酒精。

如您認為有人搖晃了您的寶寶, 請撥打 911 急救電話。

@早期跡象:

睡眠習慣改變

嗜睡

嘔吐

肩膀、手臂或腿部淤青

易怒

不進食、拒乳

無法安撫的哭鬧

@ 晚期跡象:

沒有回應、無法喚醒

呼吸異常

癲癇發作或顫抖(抽搐)

心跳停止

上述跡象均表明,情況極為嚴重。如果您認為有人搖晃了您的寶寶,請立即撥打 911 急救電話,節省寶貴的時間。 

 讓寶寶趴在肚子上(Tummy time in a baby)

-澳洲兒科醫學會資訊






語言- 兒童語言學習與詞彙的重要性

# 什麼是詞彙?

ü 單詞的數量和種類

ü 瞭解和使用單詞的名稱(說它,理解它,並且恰當地使用它)

ü 知道單詞的細節(例如:拼寫,發音,什麼時候使用它,以及意思:種類,功能,地方, 外觀,是什麼使它和其他單詞類似或者不同

 

# 為什麼詞彙很重要?

ü 一個4歲的兒童需要準備好大約6,000個單詞開始上學。

 

ü 人們期望兒童每年學習大約3,000多個單詞直到小學3年級。

 

ü 2歲兒童的詞彙量預他們7年級讀技巧。

 

ü 兒童傾向使用他們的家長和/或其他熟悉的成年人在和他們日常會話中使用的詞彙。當家長們使用更多的詞彙,他們的孩子們往往有更大的詞彙量。*

 

ü 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在上學期間有直接干預4歲開始上學而且詞彙量少的兒童在達到學校的要求和學習如何讀和書寫方面將會吃力。 預防是幫助兒童達到他們的學業,社交和職業的關鍵現在建立他們的詞彙量將加強其以後成功的機會。

 

ü 家長們要專注的最重要的詞彙是出現在不同情況下的高層次的詞彙以及成人發言者最多使用的詞彙。這些詞彙需要直接教學。注:這些詞彙是比較熟悉的詞彙的更精確或者更複雜的版本。它們不僅僅是同義詞。例子包括:滿意,飢餓,荒謬的,可笑的以及薄霧。*

 

ü 請記住: 孩子學習得最好的是和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 他們的家长- 通過遊戲和互動,在玩耍和日常會話中使用含有有趣詞彙的書並且開始使用高層次的詞彙。

通過指出他們強調出這些詞彙,給它們下定義把它們和兒童的個人經驗聯繫起來。(“你知道煩躁不安是什麼意思? 它是性情乖意思。你什麼時候煩躁不安? 當你累的時候。”) 然後經常使用這種詞彙。

兒童需要聽到並且理解一個單詞25次然後才能讓他使用這個單詞。

 

寶寶有心雜音怎麼辦?

    「家裡人都沒有心臟病,我的寶寶怎麼有心雜音呢是不是有心臟病?」在門診中,偶而就會碰到有一對焦急的新手爸媽發問。

 心雜音從何而來 心臟是人體內重要的器官,透過規律的心臟搏動(心跳),經由大小血管負責全身的血流供應,全身的血液先經由靜脈流入心臟,再經過各個心臟瓣膜進入心房與心室,並經由大血管流出心臟到身體與肺部。一般正常心臟聽診會聽到兩個心音,所謂的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各是房室瓣膜和主肺動脈瓣膜關閉的聲音,這兩個正常心音以外的聲音,就是所謂的「心雜音」。如果在血液的流動過程中,在心臟的內壁、瓣膜、或血管之間發生明顯的摩擦與震動,就可能產生心雜音,也就是在正常的心音之外出現多餘的聲音。在新生兒時期,很多的心雜音產生是一種生理現象,也就是說心臟血管的結構功能都正常,只是因為血液的流動撞擊心臟血管時所引起的聲音,這種心雜音被稱之為「功能性」或「良性」。但是,如果心雜音的出現是因為心臟血管的結構功能出了問題,導致血流在特定位置出現衝擊而形成亂流,此種心雜音即代表心臟病的表現,稱為「病理性」心雜音。有出現心雜音的兒童中,只有約5%是屬於心臟異常的病理性雜音,大部份兒童的心雜音都屬無害的功能性心雜音。 

心雜音不等於心臟病 絕大多數的心雜音都是所謂的「功能性心雜音」。這些功能性心雜音也許只在出生後幾個小時便消失,有些則會持續較久,也許半年到幾年的時間,對日常生活通常不會有任何影響。因此,心雜音未必是一種疾病,而是需要進一步由兒科醫師加以解讀,才能確認是否有真正的心臟疾病。

心雜音強度分級 一般分成6個等級1-很模糊,需集中注意力才聽得到。第2-可以聽得出確實有心雜音,但聲音很小。第3雜音很清楚,很容易聽到,但無震顫感。第4雜音宏亮,且伴有震顫感。第5雜音很響亮,且伴有震顫感。第6級:雜音非常響亮,聽診器不必接觸到前胸壁即可聽到,且伴有震顫感。

功能性心雜音 臨床上,兒科醫師可以透過仔細的心臟聽診與身體檢查,輔以儀器的檢查即可分辨出這兩大種不同的心雜音,並找出引起病理性心雜音的心臟血管問題。很幸運的是,大部分的心雜音都是屬於功能性的。在統計上至少30%的嬰幼兒在7-8歲以內都曾出現過功能性心雜音。進一步的說,功能性的心雜音在聽診時通常會有以下幾個特點:1)小聲雜音(分級在第三度以下)2)幾乎都是收縮期心雜音,3)有時出現有特色音調如高頻或伴有音樂性聲音,4)有時會隨姿勢或身體狀況(如發燒)而出現音量變化,5)通常會在胸骨的左中下側部位被聽到。此外,功能性雜音也可能因為發燒、感染、緊張、興奮、運動、焦慮或其他導致心輸出量增加的因素而增強。 臨床上功能性心雜音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才會慢慢消失,有些人甚至到成人後還是聽得到雜音,因此功能性心雜音是否會消失就沒有任何臨床意義,因為只要心臟結構與功能都是正常的,即使持續存在也是無妨的。家長並不需要為此擔心,或者對嬰幼兒進行一般日常活動的限制。

病理性心雜音 代表心臟本身結構出了問題,此種心雜音通常聲音較大聲、且頻率較高,也較容易合併其他的症狀,例如心臟內有缺陷(如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或是血管、心臟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或是多出一些血管(例如持續性開放性動脈導管)。少數具有特點的心雜音出現表示真正有心臟問題,千萬不能輕忽。病理性心雜音的表現也多樣而複雜,包括收縮期雜音、舒張期雜音、連續性雜音、奔馬音、異常的分裂音與敲擊音等。此外,同一種心臟病可能會合併多項異常的心音,聽起來相似的心雜音也可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臟病。有些病理性心雜音很大聲,可以很早就被聽到而早期診斷出心臟問題(例如嚴重的肺動脈瓣狹窄),但有些心雜音則不明顯,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例如較小的心房中膈缺損)

過渡時期心雜音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新生兒時期的心雜音,有許多屬於過渡時期的現象,常見的包括以下狀況:

1) 卵圓孔未閉合-胎兒的營養及氧氣來源都由母親的胎盤經過臍靜脈進入體內,經過靜脈導管至下腔靜脈再流入右心房,大部分的血液經過左、右兩心房中間的卵圓孔到左心房、左心室、再經由主動脈流到身體器官,因此卵圓孔在胎兒時期是正常必需的。出生後因為左心房的壓力增高而使得卵圓孔閉合,但是有些嬰兒因心臟內壓力及結構不同等因素而未能完全閉合,稱之為卵圓孔未閉合。研究指出,未閉合的卵圓孔大約有50%在出生三個月後會關閉,95%在一歲前會關閉。如果持續沒有關閉者,則稱為心房中膈缺損。

2) 暫時性開放性動脈導管-在胎兒時期使用體循環,其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血管稱為動脈導管,在出生後 2-3天會進行功能性閉鎖,開始了肺循環。大約90%新生兒在出生兩週內會進行結構性閉鎖,如未關閉,部份壓力較高的主動脈血會流入肺動脈,加入肺循環而引起肺充血,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為 1/2000,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10%

3)  暫時性週邊肺動脈狹窄未出生時胎兒循環依靠母體,所以胎兒肺動脈不大會被用到。在出生後嬰兒則要靠自己呼吸,肺部循環血流變多,如果周邊的肺動脈分支來不及擴張到正常的大小,呈現出肺動脈相對比較狹窄,進而造成血流加速的狀況。這種現象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據推測應該和新生兒時期雙側肺動脈相對較狹窄與分叉的角度較特別有關。這樣的心雜音絕大多數在6-12個月大會逐漸消失,而且對心臟功能完全沒有影響

4)  暫時性三尖瓣關閉不全出生後2-3天會漸漸自行恢復正常,除非還有其他問題。 

心雜音與心臟病徵兆 如果在有心雜音的嬰兒身上,出現以下幾項症狀,即應高度懷疑可能有心臟疾病,並應儘速至兒童心臟科就診檢查。包括:1) 餵食困難而不順利如時間延長; 2)生長遲滯導致體重增加緩慢3) 呼吸急促或喘息4) 嘴唇、臉部或手腳常呈現紫色5) 活動力差而不活潑6) 運動耐受力不佳而不想動7) 有其他先天異常及心臟病的家族史。

心雜音應該做的檢查項目 當發現有心雜音時,通常藉由聽診即可以得到初步診斷,兒科醫師也會做詳細的身體檢查以及病史詢問。一旦醫師判斷可能是病態的心雜音時,通常都會再安排心臟超音波及其他相關檢查,例如胸部X光、心電圖等,以確認引起雜音背後真正的問題所在,進一步給予心臟超音波檢查,以便判斷功能性或病理性心雜音,以及了解對於心臟功能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較為複雜的病理性心雜音常常需要有經驗的小兒心臟科醫師才能確定診察出來,因此,需要被兒科醫師轉介到醫學中心/兒童醫院中,再由小兒心臟科醫師做出完整而精確的診斷,也才能進一步決定是否需要藥物治療,甚至需要請兒童心臟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治療。

  寶寶屁股三把火 冷氣應維持22至24度   (自由時報 2006-10-16)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父母常因擔心寶寶「受寒」,不但把寶寶包得像肉粽,冷氣也不敢開太大。兒科醫師表示,「小孩屁股三把火」,新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是一生當中最高的時候)、需要散熱,家中有寶...